第254章 EDA进度 突破(2 / 2)

钟长风连忙点头:“每完成一套软件,我们都会建立一个小组,专门用以解决各种适配问题。以后软件升级以及维护,他们也是主力!”

听到这话,楚千澜也算是明白,EdA项目组为何会占据三层楼的空间了!

又了解了一些软件开发情况,他便走向二楼,准备看一看芯片研发情况。

周明远的实验室里,几块写满公式的白板占据了半面墙,几名工程师正围着电脑屏幕讨论,屏幕上是低功耗嵌入式芯片的架构草图。

听到脚步声,周明远抬头,看到楚千澜后立刻迎上来:“楚总,我们基于星象指令集的通用型芯片,已经设计出十几款产品,碍于EdA工具不完整,这才无法流片验证。”

通用型芯片,功能都比较简单,很多都不需要专门程序配合就能使用。

当然,这也意味着生产研发通用芯片,利润非常低。

周明远研发这些通用芯片,也是想借此验证星象指令集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楚千澜走近电脑屏幕,随意扫了一眼架构草图。“这些通用芯片的功耗控制如何?与现行的芯片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吗?”

周明远递过一份测试报告,“按照理论计算,同制程同功能的芯片,使用星象指令集的功耗能减少15%,性能提升8%,成本能降低12。

不过,具体数据还需要等EdA工具完成开发,做出实际的芯片才能确定!”

他顿了顿,又拿出一份材料:“我们还设计出一种嵌入式芯片,能够以此制作单片机!不过,这也需要等EdA工具完成研发后确定性能!”

楚千澜只是随意翻看了下,便没有继续关注。

周明远研发的芯片类型,对他旗下的产业链帮助不大,这很难让他提起兴趣。

就在两人聊着通用芯片的时候,赵立伟拿着两份文件走了过来。

他语气带着几分振奋:“楚总,存储芯片的核心架构设计有了新突破!我们解决了动态读写时的缓存冲突问题,理论存储密度能提升20%。”

楚千澜接过文件,目光落在架构图上。“具体怎么实现的?”

“我们借鉴了星象指令集的动态调度逻辑,在存储单元间加了一层‘智能缓冲层’。”赵立伟指着架构图解释,“当多个读写指令同时触发时,缓冲层会根据数据热度自动分配优先级,避免传统架构中常见的‘总线拥堵’现象。

而且,我们优化了存储单元的电荷保持电路,漏电率降低了18%,续航表现也能跟着提升。”

周明远在一旁补充:“他们这个缓冲层设计很巧妙,不仅能适配存储芯片,我们的嵌入式芯片也能借鉴,说不定能进一步降低功耗。”

楚千澜翻到文件末尾的性能预测表,“理论读写速度提升15%,成本降低8%……数据看着不错。但实际效果,还得等流片后才能验证。”

说到这里,几人均是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