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擦了擦眼角,深吸一口气,对着皇宫的方向躬身叩拜:“儿臣胤禩,谢皇阿玛恩典!皇阿玛的恩情,儿臣此生难报!”
起身时,他的声音仍带着一丝哽咽:“李总管,不知抬旗的仪注定了吗?儿臣想亲自去母亲的陵寝,告知她这个好消息。”
“回八爷,宗人府和礼部正在拟定仪注,三日后便会派人去卫氏母家宣读文书,再过五日,会在良妃娘娘的陵寝举行祭告仪式。万岁爷说了,到时候让您亲自去陵寝祭告,以尽孝心。”李德全回道。
胤禩点点头,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皇阿玛给母亲抬旗,不仅是对他的奖赏,更是对他的认可——从前因母亲籍低微,朝中不少人私下议论他“出身卑贱”,如今母亲一族抬入正黄旗满洲,那些议论自然不攻自破,他在朝堂上的根基,也更稳了。
三日后,宗人府的官员来到卫氏母家。卫氏的兄长卫明正在家中闲坐,听闻宗人府来人,连忙迎出来。当官员宣读圣旨,说卫氏一族被抬入正黄旗满洲时,卫明愣在原地,半天没反应过来。直到官员将抬旗文书递到他手中,他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皇宫的方向连连叩拜:“臣卫明,谢皇上恩典!谢皇上恩典!”
消息很快传遍京城。朝中大臣听闻此事,都暗自惊叹——康熙给良妃抬旗,明着是赏胤禩,实则是在抬高胤禩的地位,看来这位八阿哥,在皇上心中的分量,已是今非昔比。
五日后,祭告仪式在良妃的陵寝举行。胤禩身着正黄旗满洲的服饰,手持祭文,一步步走到陵前。陵寝周围摆满了祭品,礼部的官员站在两侧,神情肃穆。
“母亲,”胤禩跪在陵前,展开祭文,声音低沉而恭敬,“儿子来看您了。皇阿玛念儿子在西北立功,特下旨将您一族从辛者库抬入正黄旗满洲。您再也不用因籍低微而自卑了,您的族人,以后都是上三旗的满洲子弟,能堂堂正正地在京城立足了。”
他念完祭文,将其焚化,又亲自斟了三杯酒,洒在陵前:“母亲,您在天有灵,定要保佑大清国泰民安,保佑皇阿玛龙体安康。儿子也会继续努力,不辜负皇阿玛的恩典,不辜负您的期望。”
祭告仪式结束后,胤禩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陵前站了许久。秋风卷起地上的落叶,落在他的肩头,他望着陵寝的墓碑,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做出更大的功绩,让母亲的在天之灵安心,也让皇阿玛的信任不白费。
回到宫中,胤禩去南书房向康熙复命。康熙见他回来,笑着问道:“祭告仪式还顺利吗?你母亲在天有灵,定会为你高兴。”
“回皇阿玛,一切顺利。”胤禩躬身,语气满是感激,“儿臣能有今日,全靠皇阿玛的恩典。儿臣定当尽心竭力,为大清效力,绝不辜负皇阿玛的信任。”
康熙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明白就好。抬旗只是朕对你的一点奖赏,日后若你能继续为朝廷办实事,为百姓谋福祉,朕还有更多的重任交给你。”
“儿臣遵旨!”胤禩再次躬身,心中充满了干劲。
此时的南书房内,阳光透过窗台洒进来,温暖而明亮。康熙看着眼前的胤禩,想起他从一个因母籍低微而沉默的皇子,成长为如今能领兵、敢直言的栋梁,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给良妃抬旗,不仅是对胤禩的奖赏,更是为大清培养一个能担重任的皇子——未来整治弊政、稳固江山,还需要胤禩这样的人。
而胤禩也清楚,抬旗只是一个开始。解决出生问题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