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康熙查贪(1 / 2)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乾清宫的晨光透过窗棂,落在御案堆积的账册上,却驱不散殿内的沉郁。户部尚书王鸿绪跪在金砖上,背脊绷得笔直,双手捧着的账册仿佛有千斤重——册页里清晰记着,去年冬拨往西北的三十万两军饷,经东宫管事李福之手,分批流入了京郊铁匠铺与马场,甚至附有李福与江南盐商的索贿字据,标注着“东宫亲卫军备之用”。

康熙捏着账册的指尖微微泛白,目光扫过“军备”二字时,呼吸骤然一滞。他登基四十余年,见过权臣作乱,见过藩王反叛,却从未想过,自己复立的太子胤礽,会动起“私购兵器”的心思。

“李福现在何处?”康熙的声音平静得吓人,听不出喜怒,只有张廷玉站在一旁,能察觉出他语调里压抑的颤抖。

“已被刑部羁押,正在审讯。”王鸿绪伏在地上,声音发颤,“臣……臣还查到,李福的侄子在东宫亲卫营当差,那些铁匠铺打造的兵器,大多送进了亲卫营的库房。”

康熙闭上眼,指尖轻叩御案,殿内只剩下他均匀却沉重的呼吸声。他想起复立胤礽时的场景——朝臣们或疑虑或反对,只有他力排众议,说“太子知错能改,当予机会”。那时他满心期许,盼着胤礽能扛起储君的责任,稳住朝局,可如今……私扣军饷、私编军备,这哪是“知错能改”,分明是在暗中筹谋!

“传旨,三司会审李福,但……”康熙顿了顿,语气添了几分慎重,“审案之事,只许在刑部内部进行,不得对外声张,更不许牵扯太子名号。”

王鸿绪一愣,抬头看向康熙,却见皇上眼底满是复杂——有愤怒,有痛心,还有一丝不愿言说的隐忍。他连忙躬身应下:“臣遵旨。”

待王鸿绪退下,张廷玉才轻声道:“皇上,太子之事若不彻查,恐养虎为患;可若声张,又怕朝局动荡,八爷、四爷等人趁机生事……”

“朕知道。”康熙睁开眼,目光落在殿外的盘龙柱上,带着几分疲惫,“朕何尝不想查?可胤礽是嫡子,是复立的太子,若再废黜,朝堂之上,各皇子定会争得更凶,到时候不是储位不稳,是大清的江山不稳!”

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墙外的天际线,声音低沉:“四十多年的太子,朕看着他长大,就算他犯了错,朕也想再给他一次机会。或许……或许是李福自作主张,借太子的名义谋私,胤礽未必知晓全部内情。”

这话既是说给张廷玉听,更是说给自己听——他不愿相信,自己倾注半生心血培养的储君,会真的生出逼宫之心。

可现实很快打了他的脸。三日后,三司的密审结果送到御案上——李福供认,所有举动皆受太子指使,还交出了胤礽亲笔写的“亲卫编练需隐秘,待时机成熟再议”的纸条。字迹是胤礽的,笔法间的急躁与急切,康熙再熟悉不过。

康熙捏着纸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纸条边缘被揉得发皱。他猛地将纸条拍在御案上,却没像往常那样发怒,只是重重叹了口气,那口气里满是失望与无力。

“皇上,证据确凿,此事……”张廷玉看着康熙的模样,心中不忍,却不得不提醒。

“压下去。”康熙打断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把李福关入天牢,对外只说他贪腐军饷,斩立决;东宫亲卫营,以‘整顿军纪’为名,调走一半人手,库房的兵器,全部分拨给京营——至于胤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