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奏对(2 / 2)

康熙沉默了,手指紧紧攥着账册的边缘,指节泛白。他何尝不知道吏治有问题?只是这些年精力渐衰,太子又不堪大用,朝中各派系互相掣肘,他想整顿,却总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此刻从“胤禩”口中说出来,却比御史的弹劾奏折更让他心惊——因为这是在查案中亲眼所见的真相,是血淋淋的事实。

“你能看清这些,朕很欣慰。”康熙缓缓开口,语气缓和了些,“之前朕还担心你太仁厚,压不住那些贪官污吏,现在看来,是朕多虑了。”他顿了顿,又道,“后续赈灾之事,太子留守京师统筹,你就协助他,盯着粮银的调度——尤其是运往直隶、江南的赈灾粮,必须亲自清点,莫让再有人从中克扣。”

“儿臣遵旨!”胤禩躬身应下,声音坚定,“儿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让一粒粮食、一两银子被贪墨,不辜负皇阿玛的信任。”

康熙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他,又似想起了什么,随口问道:“你在通州,可有遇到什么难处?或是需要朕给你调人手?”

“谢皇阿玛关怀,儿臣在通州有十四弟协助,并无难处。”胤禩答道,刻意提到胤禵——既显兄弟和睦,也避免康熙再追问细节,“只是通州百姓因贪腐受苦久了,对官府颇有怨言,儿臣已命地方官张贴告示,告知查案结果与赈灾粮调度计划,百姓们已渐趋安定。”

康熙“嗯”了一声,没再多问,摆了摆手:“罢了,你刚回来,也累了,先回去歇息吧。明日再去户部,与太子交接粮银事宜。”

“儿臣告退,皇阿玛保重龙体。”胤禩再次行礼,缓缓退出暖阁。

待门关上的瞬间,康熙脸上的温和彻底褪去。他拿起那份案情记录,翻了又翻,眉头越皱越紧。一旁侍立的李德全见他神色凝重,连大气都不敢喘。

良久,康熙才开口,声音低沉:“李德全。”

“奴才在。”李德全连忙上前,躬身候命。

“你去查查,近一个月来,廉亲王府有没有生人进出。”康熙的手指敲击着案面,节奏缓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尤其是那些懂政务、善谋划的人——可能是落第的举子,可能是退休的官员,也可能是游方的谋士。查仔细些,每一个进出王府的人都要记下来,是谁,来做什么,待了多久。别惊动任何人,更别让胤禩知道。”

李德全心中一惊——皇上这是怀疑八王爷背后有高人指点?他不敢多问,连忙应道:“奴才明白!这就去安排人手,定查得清清楚楚!”

李德全退下后,暖阁内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音。康熙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眼神复杂——胤禩的转变太突然了。从前的他,虽有城府,却总少了几分“狠劲”与“洞察力”;可这次从通州回来,他不仅查案利落,主动分粮银赈灾,说话也句句切中要害,连“顾及朝堂稳定”的考量,都与自己的心思不谋而合。

这绝不是“突然开窍”能解释的。若真有高人在背后指点,那这人是谁?是八爷党暗中招揽的谋士,还是别有用心之人?若这“高人”想借胤禩的手搅动朝局,那储位之争,怕是要比他预想的更凶险。

康熙拿起案上的茶杯,茶早已凉了,他却浑然不觉,只是望着杯中晃动的影子,眉头紧锁。烛泪一滴一滴落在案上,晕开一小片蜡痕,像心头那点挥之不去的不安,渐渐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