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的技术退步了?还是发生了什么别的事情?
他带着满腹疑团,又翻找了一些关于厂工会活动、技术比武的消息,但再未找到更多关于张淑芬的信息。
母亲张秀的名字则偶尔出现在一些技术能手名单或文体活动报道中。
线索似乎又断了。
库房的阴冷仿佛渗入了他的四肢百骸。他疲惫地靠在冰冷的报纸堆上,揉着酸涩的眼睛。
手电筒的光已经变得有些昏黄。
难道真的只是意外?
那张淑芬后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仅仅源于一种扭曲的、对母亲生前光芒的病态嫉妒?
那更衣室的螺丝呢?
老警察的疑点呢?
林晓梅对1987年那过激的恐惧反应又怎么解释?
就在他几乎要陷入绝望时,他的目光无意间扫过刚才翻看过的那份1987年8月表彰三季度生产标兵的报纸。
在版面下方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则豆腐块大小的“读者来信摘登”。标题是:《一点建议——关于更衣室设施安全》。
写信人署名“细纱车间一职工”,内容很简短,语气却带着担忧:
“编辑同志:最近发现我们车间女工更衣室部分更衣柜(尤其是靠墙的一排)晃动得比较厉害,开关门时吱呀作响,感觉不太稳固。这些铁柜子分量都不轻,万一哪天倒下来砸到人,后果不堪设想。建议厂里能尽快安排人检查一下固定情况,该维修的维修,该更换的更换,消除安全隐患,让大家能安心工作。”
刊登日期:1987年8月25日。
而事故发生在10月15日!
仅仅一个多月后!
李国栋的心脏狂跳起来!
他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刻在报纸堆里翻找1987年9月和10月初的报纸。
他迫切地想找到后续——
厂里对这封读者来信有没有回应?有没有安排检修?检修结果如何?
然而,他翻遍了9月、10月直到事故发生前的所有报纸,再也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更衣室设施检修的报道或通知!
那封充满预警的读者来信,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回响,直到悲剧发生!
为什么?!
是厂里官僚主义,忽视了这小小的建议?
还是……有人刻意压下,让这隐患得以保留?
那个署名“细纱车间一职工”的人……会是谁?
会不会就是张淑芬本人?
她提前发现了问题,用这种方式发出警告?
还是……她写这封信,本身就带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目的?
一种阴冷的战栗再次爬上李国栋的脊背。
他疲惫不堪地将翻找过的报纸小心整理好,重新捆扎。
拿着那份刊载了讣告、事故简报和那封关键读者来信的报纸,以及那张1985年先进工作者名单的报纸,
步履沉重地走出了阴冷的地下档案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