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赵南只是静静坐着,梳理感悟,让灵力在经脉里自然流转。洞里很静,只能听见洞外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哗啦、哗啦”,像是在为他伴奏。他没有刻意去引导灵力,只是让它顺着感悟的节奏走,就像画叟说的“顺其自然”。
第二天清晨,洞外传来几声清脆的哨子声——是小石头,他在村里吹海螺,怕赵南在洞里闷。赵南听见哨声,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却没有出去,只是继续沉浸在修行中。这时,他感觉到丹田内的金丹轻轻颤了一下,体积似乎缩小了一丝,可密度却增加了不少,原本有些驳杂的气息,又消散了一些。
灵力和神识开始慢慢交融。以前他的神识像是漂浮在灵力上面,两者之间总隔着一层,可现在,神识像是融入了灵力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每一丝灵力的流动,每一次金丹的旋转,都带着神识的印记;而神识也能借助灵力,感知到洞外更细微的动静——比如远处海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比如小石头在洞外放下食物时轻轻的脚步声。
第三天,赵南开始尝试运转“九窍呼吸法”——这是他从宗门典籍里看到的古法,据说能让金丹与天地灵气更好地交融,可以前他修为不够,心境也没到,一直没能成功。可现在,当他集中精神,引导金丹表面的九窍微微开合时,奇迹发生了——洞外的天地灵气像是受到了召唤,慢慢朝着洞里汇聚,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肉眼难见的微小漩涡。
这漩涡很弱,却很稳,灵气顺着九窍进入金丹,又从金丹里流转出来,带着一丝精纯的气息,融入他的经脉。以前吸收灵气时,总觉得有不少杂质,需要花费时间炼化,可现在,灵气通过九窍进入金丹后,自动就变得精纯了,像是被金丹过滤过一样。
老郑头说得没错,石龙洞虽然隐蔽,却有些潮。到了第四天,洞里的湿度渐渐大了起来,赵南的衣衫都有些发潮。可他一点都没在意,反而觉得这潮气像是能滋润他的经脉,让灵力流转得更顺畅。他能感觉到,丹田内的金丹越来越凝实,表面的暗金色越来越深,原本剩下的最后一丝滞涩之气,也开始慢慢消散。
第五天傍晚,洞外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礁石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赵南睁开眼睛,内视丹田——那颗金丹已经不再旋转,而是静静地悬浮在丹田中央,体积比以前小了近三分之一,却像一颗浓缩的星辰,散发着古朴而沉稳的气息。金丹表面的九窍清晰可见,每一次开合,都能引动天地间的灵气,顺着经脉流转全身,没有一丝阻碍。
灵力和神识彻底交融,他能清晰地感知到洞外三里内的一切——老郑头在渔棚里收拾渔网,王婶在院子里收衣服,小石头在门口的石阶上坐着,手里拿着海螺,像是在等他回来。他还能感知到远处海面上的鱼群,感知到天上飞过的海鸟,感知到雨滴落在海面上激起的微小涟漪。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返璞归真”的意思——不是力量的减弱,而是境界的提升;不是锋芒毕露,而是内敛沉稳;不是刻意追求,而是水到渠成。
赵南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他没有解开《封灵诀》,可体内的气息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稳,都要纯。他走到洞口,拨开垒在外面的石头,雨已经停了,天边挂着一道淡淡的彩虹,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泛着金色的波光。
“赵大哥!你出来了!”
不远处传来小石头的喊声,赵南抬头一看,只见小石头拎着个食盒,正朝着他跑来,老郑头和王婶也跟在后面,脸上满是笑容。
“刚想给你送晚饭,没想到你就出来了。”老郑头走到赵南面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看你精神头不错,比进去的时候还显年轻,看来这几天没白待。”
“托老伯和婶子的福,确实想通了不少事。”赵南笑着说,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境前所未有的通透,丹田内的金丹也彻底稳定下来——金丹圆满,至此功成!
王婶打开食盒,里面装着一碗热粥,一碟腌鱼,还有两个杂粮饼:“快趁热吃,你在洞里待了五天,肯定饿坏了。”
赵南接过食盒,坐在洞口的石头上,慢慢吃了起来。粥是温热的,带着米香;腌鱼是咸鲜的,带着海的味道。这些普通的食物,此刻吃在嘴里,却比修仙界的灵丹妙药还要香甜。
小石头坐在他身边,好奇地问:“赵大哥,你在洞里做什么了?是不是跟画爷爷说的一样,在‘悟道’啊?”
赵南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算是吧,我在洞里想明白了,不管是画画,还是打鱼,还是过日子,最重要的是‘用心’——用心看,用心听,用心做,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把日子过好。”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把“用心”两个字记在了心里。
夕阳渐渐落下,海面上的金光慢慢褪去,变成了柔和的蓝色。赵南吃完晚饭,把食盒还给王婶,又跟老郑头和小石头聊了一会儿,才说:“老伯,婶子,小石头,我在这里叨扰了这么久,该走了。”
“要走了?不再多待几天?”老郑头有些不舍,“明儿个我带你去抓螃蟹,这个季节的螃蟹最肥了。”
“不了,我还有事要做。”赵南站起身,对着老郑头、王婶和小石头深深鞠了一躬,“这阵子多谢各位照顾,赵南记在心里了。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看大家的。”
他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显露修为,只是像一个普通的旅人,背着行囊,朝着望潮村外走去。小石头跟在他身后,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赵南走出村子,才停下脚步,挥着小手喊:“赵大哥!记得回来教我吹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