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祈愿众生(2 / 2)

还有个书生,穿着件半旧的长衫,长衫的袖口都磨破了,却洗得干干净净,手里拿着一卷旧书,书页都卷了边。他叫周文,是附近村子里的秀才,考了三次乡试都落榜了,这次来,是求功名的。他跪在蒲团上,身姿笔直,手里的香举得高高的,声音带着几分不甘:“菩萨在上,学生周文,十年寒窗,只为求得一官半职,能让老母亲过上好日子。前三次落榜,学生不怨天不怨地,只怪自己学识不够。这次求菩萨保佑,让学生能考中乡试,哪怕只是个举人,学生也会尽心尽力为百姓做事,不辜负十年苦读。”他拜完,从怀里掏出一方砚台,放在香案上,砚台是普通的石头做的,却磨得光滑,显然是用了很多年的。

赵南看着这些人,心里五味杂陈。他们所求的,不过是些最平凡的事:老人求孙儿安康,夫妇求能有个孩子,货郎求生意好能养家,书生求功名能尽孝。没有修仙界的争强好胜,没有对长生不老的执念,只有对生活最朴素的期盼,对身边人的牵挂。

“赵施主,看这些信众,是不是觉得他们求的都很简单?”慧明不知何时走到了他身边,手里拿着一壶茶水,递给赵南一杯。

赵南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去,暖了心口。他点点头:“是啊,都是些很简单的心愿,却也是最实在的。”

“他们求的不是神佛,是心里的盼头。”慧明看着那些跪拜的信众,眼神温和,“就像张婆婆,她知道磕几个头不一定能让孙子好起来,可她还是要磕,因为这是她唯一的盼头;李大哥和王嫂子,也知道求菩萨不一定能有孩子,可他们还是要来,因为这是他们心里的念想。凡间的日子苦,要是连个盼头都没有,日子就更难挨了。”

赵南忽然想起在雁门关时,王虎说“守住这关,后面的婆娘娃娃能睡个安稳觉”,那时的王虎,盼的是家国安宁;在柳林镇时,林素问说“药不能停,大家还在等”,那时的林素问,盼的是疫病能消;在青石镇时,周先生说“读书能让孩子们活得明白些”,那时的周先生,盼的是孩子们能有个好将来。原来这凡间的人,不管是士兵、医者、先生,还是普通百姓,心里都揣着一个“盼头”,这个盼头,就是他们活下去、活得好的动力。

“慧明师傅,您说,佛真的能听到他们的心愿吗?”赵南忍不住问。

慧明笑了笑:“佛能不能听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信,信了,心里就有了劲,就有了面对苦日子的勇气。就像山下的百姓,哪怕法会之后还是不下雨,他们也会继续想办法,要么去河里挑水浇地,要么补种耐旱的庄稼,不会因为求了佛没下雨就放弃。因为他们知道,日子是自己过出来的,不是求来的。”

正说着,大殿里传来了钟声——“咚——咚——咚——”,一共敲了九下,悠远而庄重。法会开始了。

住持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僧,穿着红色的僧袍,手里拿着一串佛珠,缓缓走到香案前。他先是对着佛像合十行礼,然后转过身,对着信众们说道:“今日举办法会,一为祈雨,解百姓之困;二为祈愿,圆众生之心。佛曰:‘众生皆苦,唯有自渡。’诸位所求,不在佛前,而在心中。若能守住本心,行善积德,便是对佛最好的供奉。”

说完,住持开始诵经。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安抚人心的力量,随着经文声,信众们纷纷跪了下来,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嘴里跟着默念。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有的人脸上带着虔诚,有的人脸上带着焦虑,有的人脸上带着麻木,却都在这一刻,暂时放下了生活的烦恼,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短短的诵经声里。

张婆婆跪在最前面,双手紧紧攥着祈愿符,嘴唇动着,不知在念叨什么;李柱和王秀并排跪着,王秀的头靠在李柱的肩上,脸上满是期盼;刘二把货郎担放在一边,双手举着香,眼神专注;周文挺直了脊背,嘴里跟着诵经,眼神里有不甘,却也有了几分平静。

赵南站在角落里,没有跪,却也双手合十,闭上眼睛。他没有求什么,只是在感受这份氛围——这份混杂着苦、累、盼、念的人间烟火气。他想起自己在修仙界时,总想着突破境界,总想着争夺宝物,总想着要比别人强,那时的他,心里装满了欲望和执念,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如此真实的“活着”的感觉。

凡间的人,都在为了“好好活着”而努力: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身边的人,哪怕日子再苦,也不放弃。这份坚韧,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比修仙界的任何功法、任何宝物,都更能打动人心。

诵经声结束后,信众们依次走到香案前,把祈愿符放在香炉里烧掉,再磕三个头,然后慢慢离开。张婆婆走的时候,脚步轻快了些,脸上有了笑容,她拉着慧明的手说:“师傅,我觉得菩萨听见我的话了,小石头肯定能好起来。”慧明笑着点点头:“会好的,您放心。”

李柱和王秀走的时候,把竹篮里的鸡蛋留给了寺里,王秀对慧明说:“师傅,要是将来我有了孩子,一定带他来给菩萨磕头。”

刘二扛着货郎担,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一眼大殿,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明天一定能多卖些货。”

周文走的时候,把那卷旧书抱在怀里,眼神里的不甘少了些,多了些坚定,他对赵南说:“这位兄台,我想通了,就算这次再落榜,我也不会放弃,我会继续读书,总会有考中的那天。”赵南点点头:“兄台有志气,定会如愿。”

等信众们都走了,院子里恢复了平静,只剩下满地的香灰和几片被风吹落的菩提叶。慧明和觉能、觉远开始收拾蒲团,赵南也帮忙把木桌搬回殿内。

“赵施主,今日看了法会,可有什么感悟?”慧明一边擦香案,一边问。

赵南看着殿外的菩提树,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心里一片平静。他笑道:“以前总觉得,修行是为了变强,为了长生。今日才明白,修行更要懂得‘众生’。懂得他们的苦,懂得他们的盼,懂得他们的坚韧,才能让自己的心更贴近大地,更贴近人间。这样的道心,才更实在,更安稳。”

慧明闻言,笑着点了点头:“施主能明白这一点,便是最大的收获。这红尘万丈,本就是最好的修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