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新象与生机(2 / 2)

正值傍晚,许多刚下工的工人正三三两两回家,或是在街边小摊购买吃食。叶凌云随意走到一个卖炊饼的小摊前。

“老张,收工了?今天生意怎么样?”叶凌云熟稔地打招呼。

摊主老张是个憨厚的中年汉子,见是秦王,激动得手足无措:“托……托王爷的福!好!好着呢!今天卖了快两百个饼了!”

“哦?买饼的都是什么人啊?”叶凌云笑问。

“嗨!大多是刚下工的兄弟!”老张指着不远处一群穿着工服、正围在一起啃饼说笑的工人,“王爷您看,那个是水泥厂的二牛,那个是修路的柱子……他们现在啊,兜里都有钱!下了工,买个热乎饼子垫垫肚子,再打二两小酒,美得很!”

叶凌云点点头,又走向一个卖布匹的小摊。摊主是个妇人,正喜滋滋地数着铜钱。

“王大娘,今天开张了?”叶凌云笑问。

“哎哟!王爷!”王大娘吓了一跳,连忙行礼,脸上笑开了花,“开了开了!刚卖出去一匹细棉布呢!是隔壁李木匠家的媳妇买的,说是要给娃做身新衣裳!李木匠在王爷的工坊里做活,工钱高,他媳妇手头也宽裕了!”

叶芷青在一旁静静听着,若有所思。

叶凌云边走边对叶芷青说:“姑姑,您看到了吗?以前,他们可能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铜板,买盐都要算计着用。

现在呢?在工坊做工,在工地修路,日结工钱,收入稳定。

他们心里有底了,自然会盘算,一部分钱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一部分钱用来改善生活,买点好盐让饭菜有滋味,买点糖给孩子甜甜嘴,扯块好布做身新衣裳,甚至……攒钱买个小玻璃瓶当摆设。

这就是有了稳定收入后的消费观念变化。

钱在流动,市场才有活力。”

叶芷青看着街巷间热闹的景象,看着那些拿着工钱,脸上带着满足笑容挑选商品的百姓,心中豁然开朗。

她经商多年,深谙富商巨贾的消费心理,却忽略了最广大的平民阶层在获得稳定收入后释放出的惊人消费潜力!

叶凌云这看似“亏本”的惠民之举,实则是在培育一个充满活力的本地市场,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明白了。”叶芷青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钦佩,“你这‘放水养鱼’之策,眼光长远。”

叶凌云笑了笑,接着嘱咐道:“姑姑,还有一事。苍梧郡的市场,我们不要刻意干涉,任其自然发展。您的商业资源,也不必刻意打压外来的商人。”

叶芷青何等精明,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你是说……会有商人嗅到商机,来此进货,贩往他处?”

“必然的。”叶凌云目光深邃,“我们的商品在苍梧郡以低廉价格出售,而在您掌控的其他州郡却是高价奢侈品。

这巨大的价差,就是利润的源泉!

那些嗅觉灵敏、头脑精明的商人,迟早会发现这个‘源头’。

他们会想方设法来苍梧郡进货,然后运到别处高价售卖,赚取差价。”

他顿了顿,看着远处渐渐亮起的灯火:“商人地位虽低,但逐利是本能。

高额的利润,足以让他们铤而走险,挤破头也要分一杯羹。

我暂时不想颁布专门的商法去约束或扶持,就让这市场自己生长,让商人们自己摸索规则。

这个过程,或许混乱,但也是培育商业土壤、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汇聚岭南的必经之路。”

叶芷青深深看了叶凌云一眼,她越发觉得这个侄儿深不可测。

他不仅懂得创造,更懂得引导和培育。

这份对经济规律的洞悉和对未来发展的布局,远超她的想象。

苍梧郡的蓬勃景象,如同最有力的强心剂,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初来者。

他们本是怀揣着对“凌云诗仙”的仰慕和对新天地的憧憬而来,如今亲眼目睹了叶凌云治下这片土地的活力与希望,心中那份追随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和笃实。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在大乾官场的门槛外徘徊、碰壁。

深知那看似庄严的庙堂,早已被世家门阀编织的巨网牢牢把控。

上升的通道狭窄而晦暗,没有显赫的门第或巨额的“孝敬”,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有出头之日。

宰辅李师宪?他或许会为民生疾苦说上几句,但他的根基,终究是建立在富商权贵的支持之上。

他的屁股,终究是坐在那张由金钱和权势编织的座椅上。

指望他为寒门士子、为底层工匠争取公平的机会?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在这里,在岭南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在秦王叶凌云“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旗帜下,他们看到了打破枷锁、实现抱负的真正可能!

这里没有盘根错节的世家,没有论资排辈的腐朽,只有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可能!

他们知道,自己踏上的,不仅仅是一片新的土地,更是一条通往崭新时代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