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眼镜扶了扶眼镜,文绉绉地说:“那时候真是敢想敢干啊。现在想想,后怕倒是多于兴奋了。不过,也确实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王钦听着,脑海中那些早已模糊的记忆碎片,又重新变得鲜活起来。冰冷的北风、黑市里警惕的眼神、第一次数着百元大钞时颤抖的手、南下火车上的拥挤与期待……一幕幕,恍如昨日。
“那时候,真是穷啊,也真是有劲儿。”王钦感慨道,“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搞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啥都敢试一试。”
“可不是嘛!”张大壮给王钦满上酒,“要说还是钦哥你眼光毒!当年你说恢复高考是机会,撺掇我们去考,刘眼镜考上了,现在是教授了。你说南下有机会,我们跟着你去了广州,见识了花花世界。你说搞公司有前途,华创就这么干起来了!俺老张没啥文化,就佩服你这点!”
猴子也感叹:“是啊,谁能想到,当年一起摆地摊的兄弟,现在成了这么大集团的老板。我们这帮人,也算是见证历史了。”
刘眼镜看着王钦,认真地说:“王钦,不,王总。我后来教书研究经济,越研究越觉得,你们这一代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奇迹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你们抓住了时代的机会,也承受了巨大的风险。华创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王钦摆摆手:“刘教授言重了。我们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被时代的大潮推着往前走而已。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要感谢这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活力的国家。”
话题从回忆过去,渐渐转向了当下。猴子抱怨着外贸生意难做,汇率波动大;张大壮说着在老家搞养殖遇到的麻烦事;刘眼镜则聊起学校里的趣闻和学术观点。王钦认真地听着,不时给出一些建议或评论。
他们不再是一个层面上的商业伙伴,但那种基于共同记忆的信任和亲切感,却弥足珍贵。王钦在他们面前,可以暂时放下华创掌门人的身份,做回那个有点痞气、有点精明、又重情义的“钦哥”。
聚会结束时,已是深夜。大家互相道别,约定下次再聚。张大壮喝得有点多,拉着王钦的手,眼眶有些发红:“钦哥,啥时候回东北看看?咱那老地方,都快拆没喽……”
王钦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定回去看看。”
看着老兄弟们各自上车离去,王钦站在夜风中,心中充满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对青春岁月的怀念,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淡淡怅惘。
这些老兄弟,是他传奇人生的起点,也是他内心深处与那个激荡年代最直接的情感联结。他们的存在,提醒着他从哪里来,让他不至于在财富和权力的高峰迷失自我。
岁月的回响,温暖而深沉,滋养着他继续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