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传统电脑业务的团队,迅速调整了心态和工作方法。他们不再热衷于在电脑城里和竞争对手比拼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背着精心准备的样机和解决方案资料,更频繁地深入各地的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和政府基层单位。他们耐心倾听客户的需求,甚至帮助客户规划机房、培训老师,用无微不至的服务和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来赢得订单。虽然单个项目的金额可能变小了,过程也更繁琐,但这种“精耕细作”反而使得单机利润有所保障,客户关系也更加牢固。
而工业控制团队则如同王钦手中的尖刀连,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激励政策。他们主动出击,像猎人一样搜寻目标,足迹遍布珠三角、长三角的各个工业区。过程异常艰难,吃了无数闭门羹,遭受过无数质疑的目光。但他们没有气馁,凭借着扎实的技术功底、对行业工艺的认真钻研以及诚恳的合作态度,慢慢地,一扇扇紧闭的大门被敲开了一丝缝隙。在与客户交流时,他们还会适时地提到公司与清华联合实验室正在攻关的、专为数控机床设计的运动控制芯片。这颗尚未问世、承载着自主梦想的芯片,成了他们讲述华创技术实力和长远承诺的最好“故事”,虽然还未量产,却无形中给了那些渴望摆脱进口依赖的客户极大的信心和期待。
王钦自己则坐镇深圳总部,如同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大脑在不同频道间飞速切换。他一边要密切关注北京联合实验室的芯片研发进度,听取技术难题的汇报;一边要分析从全国各地反馈回来的市场销售数据和竞争动态;另一边还要和林晓霞一起,审慎地平衡着公司日益紧张的财务状况,确保两条战线都能得到必要的资源支持。
林晓霞在此期间,再次展现了她作为“大管家”的卓越能力。她不仅将内部的财务、行政、人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确保了公司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高效、稳定运行,更是在资金调度上给予了王钦最大的支持,成为了他最坚实、最可靠的后盾,让他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在战略和业务的前线指挥若定。
这场双线作战打得异常艰苦和漫长。华创电子的整体销售额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一度出现了小幅下滑,公司利润也受到了影响。但是,凭借防御战的精耕细作和成本控制,公司并没有像许多同行那样陷入亏损的泥潭,现金流始终保持了相对健康的水平。而更让王钦感到欣慰的是,工业控制业务的营收和利润占比,正在这场寒冬中逆势稳步提升,公司的业务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积极而深刻的转变,抗风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都在增强。
几个月后的一个下午,就在市场前线依然硝烟弥漫之时,从北京联合实验室传来了一个让所有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好消息: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奋战,经历了数不清的修改、仿真验证和推倒重来,华创-清华联合实验室设计的第一款、命名为“华创一号”的运动控制芯片,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前端和后端设计,通过了严格的内部评审,完成了最终的版图设计,可以正式打包数据,送往海外指定的半导体Foundry进行首次流片(试生产)了!
虽然这仅仅是芯片漫长产业化道路上“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流片本身存在失败风险,即使流片成功,后续还有复杂的芯片测试、封装、系统级适配和可靠性验证等一系列严峻挑战——但这一步的迈出,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消息传来,王钦和整个核心团队都兴奋不已。
这颗面积可能只有指甲盖大小、却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芯片,承载的不仅仅是华创电子技术升级的梦想,更是中国许多有志于走向高端的制造业企业,对于核心部件自主可控的深切期盼。
王钦特意推掉了所有紧急事务,赶赴北京,亲自为即将携带核心数据前往海外负责流片对接的技术团队送行。在实验室里,他看着技术人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存储着完整版图数据的、在当时看来颇为先进的Exabyte磁带放入特制的防震防磁行囊中,那郑重的神态,仿佛是在护送一件无价的国宝。王钦的内心百感交集,他仿佛看到了一颗凝聚着希望与梦想的种子,即将被小心翼翼地播撒到异国的土壤中,等待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你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已经为我们中国的科技产业创造了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王钦与每一位即将出征的团队成员用力握手,语气深沉而充满力量,“安心地去,按照既定流程操作,遇到任何问题及时沟通。家里的一切,都有我!”
送走了承载着希望的流片团队,王钦没有停留,立刻返回了深圳,重新投入到市场竞争的腥风血雨之中。
他深知,芯片的梦想美好而宏大,但它的实现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而市场的竞争、公司的生存压力,却不会因此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他必须在这远大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走好一根危险的钢丝,找到那种极其微妙且艰难的平衡。
双线作战,仍在继续。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是,在经历了最严酷的寒冬考验,并终于看到自主技术种子播下之后,希望的曙光,已在天际隐约可见,照亮着前行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