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刹那间,实验室里爆发出疯狂的欢呼声!所有参与研发的人员,无论之前多么疲惫、多么焦虑,此刻都激动地跳了起来,互相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肩膀,许多人眼中都闪烁着喜悦的泪花。这泪水,冲刷掉了数月来的艰辛、压力和委屈。
王钦没有像大家那样欢呼雀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宝。良久,他才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如同暖流般冲刷全身,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这一刻,对他而言,比以往赚到任何一笔钱都更让他感到高兴和满足。因为,这标志着华创电子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pc兼容机主板!
尽管这第一块被命名为“华创一号”的主板还显得非常粗糙,布线不够优化,性能稳定性有待提高,与各种外围设备的兼容性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这小小的一块板卡,凝聚着华创人的智慧、勇气和汗水,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当时的实用价值。
王钦并没有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没有急于求成地推向市场进行大规模量产。他清楚地知道,从“能做出来”到“做得好、做得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继续投入资源,带领团队针对“华创一号”进行迭代改进,优化电路设计,提升信号完整性,增强稳定性和与主流软硬件的兼容性。
与此同时,他开始冷静地谋划下一步:如何将这块凝聚了心血的主板,转化为能够产生价值的产品,并成功地卖出去?
是自已组装整机,创立品牌进行销售?他仔细评估后认为,此路暂时不通。整机销售涉及品牌建设、渠道开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复杂环节,投入更大,对于刚刚经历火灾、资源有限的华创来说,风险过高,并非最佳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务实和灵活的合作策略:发挥自身在主板设计和制造上的优势,为市场上那些有整机组装需求但缺乏主板研发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电子厂,提供成熟、可靠的主板解决方案。换言之,华创要成为“幕后英雄”,做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部件供应商。
定下策略后,王钦亲自带着精心准备的“华创一号”主板样品,踏上了艰难的市场推广之路。他主动上门,拜访了国内几家早期的知名计算机企业,如长城、浪潮等。然而,这些大厂当时大多遵循自己的技术路线(例如倾向采用更先进的cpU或自有架构),对于华创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提供的主板,兴趣不大,合作之门并未轻易打开。
面对行业巨头的冷淡,王钦并不气馁。他迅速调整了目标客户群体,将目光转向了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新生的电脑组装公司,以及一些有计算机应用需求且预算有限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这些客户群体更加灵活务实,对成本非常敏感,对于性价比高的国产主板解决方案,存在着真实的需求。
终于,机遇青睐了有准备的人。深圳一家规模不大但业务灵活、专注于电脑组装的小公司,在对“华创一号”主板进行了反复、严格的性能和稳定性测试后,对其性价比表示认可,最终下了第一批订单——五百片主板!
这笔订单的数量虽然不大,在当时的计算机市场里可谓微不足道,但对于华创电子而言,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它意味着华创的技术成果首次获得了市场的验证和认可,标志着华创的主板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应用。王钦对此极为重视,他亲自盯在生产线上,小心翼翼地组织生产,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这批订单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交付。
最终,订单成功交付,客户使用后反馈良好,后续的订单也陆续而来。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基本可靠的质量,“华创一号”主板逐渐在南方蓬勃发展的兼容机市场中,打开了一点局面,虽然市场份额还很小,但总算稳稳地扎下了一个脚跟。
回顾这段历程,其意义远不止于获得了几笔订单。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研发主板这场硬仗,华创电子在烈火淬炼之后,真正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研发队伍,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在数字电路设计、系统调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整体技术水平。这场技术攻关,为华创电子未来的转型与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石。
科技之光,开始在这家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企业中闪耀,虽然微弱,却充满希望。王钦站在这个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新起点上,眺望着远方。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属于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波澜壮阔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他知道,这一次,在危机中做出的艰难抉择,他又赌对了。而前方的路,虽然依然充满挑战,但华创已经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底气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