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双城记(1 / 2)

深圳华创电子逐步走上正轨,王钦却无法长期滞留于此。他还是一个学生,浙大的学业不能荒废,杭州的“求是电子”也需要他回去掌控大局。

他必须开始扮演“双城记”的角色。

他将深圳的日常管理重任交给了郭强。郭强虽然不懂高深技术,但执行力强,认真负责,管理生产环节绰绰有余。技术难题则通过电话和信件向王钦远程请教。王钦为他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流程和质检标准,要求他务必严格执行。

同时,他让柳明月帮忙,从浙大电子系招聘了一名应届毕业生(愿意来特区闯荡的),派驻深圳担任技术员,辅助郭强,也负责与香港的技术对接。

安排好这一切,王钦匆匆返回杭州。

回到浙大,他立刻投入到紧张的补课和期末考试中。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他硬是在短时间内赶上了进度,考试成绩居然还名列前茅,让老师和同学惊叹不已。

考完试,他立刻扎进“求是电子”。吴建国将公司打理得不错,收音机生意虽然竞争加剧,但凭借已有的口碑和稳定的质量,依然保持着不错的利润。王钦肯定了吴建国的工作,并和他一起分析了市场形势。

王清醒地认识到,收音机市场的红利期不会太长。他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优化现有产品,降低成本,维持市场份额;二是投入研发新产品——便携式录音机。当时录音机市场正在兴起,利润更高。

他将研发任务交给了吴建国和技术团队,自己则负责总体规划和核心电路设计。

另一方面,他与校办工厂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由于他大部分精力转向深圳,杭州这边的业务比重下降,校办工厂有些微词。王钦亲自与厂领导谈判,最终达成新协议:校办工厂增加投资,占有“求是电子”更多股份,并获得录音机项目的部分收益,而王钦则获得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将利润投向深圳的默许。

稳定了杭州大局后,王钦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沟通南北上。

他成了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实际上是火车硬座常客),频繁往返于杭州、深圳和东北之间。

在东北,他听取了赵大军的详细汇报。公司运营平稳,孙卫东改造良好,还在努力工作还债。王钦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肯定了大家的成绩,公布了深圳设厂的好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再次强调了管理和制度的重要性,并提拔了两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进入管理层。

他还亲自拜访了机械厂的付厂长和街道王主任,送上了从深圳带回来的电子计算器作为礼物,巩固了关系。付厂长对王钦在特区搞厂的事情惊叹不已,表示会给予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