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特区谋篇(2 / 2)

柳明月的回信很快,态度积极。她认为计划很有前景,表示可以说服校办工厂投入一部分资金(毕竟挂靠关系),但她个人资金有限。同时,她提醒王钦注意政策风险,建议他最好能找到一个有实力的挂靠单位。

赵大军的回信慢一些,但更实在。他召集了王建国、周电工等公司元老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支持王钦。东北公司可以挤出两万元资金,但要求占股比例不能太低,并且希望深圳厂将来能优先采购东北的元器件(如果质量达标)。赵大军在信末写道:“兄弟,放手去干!家里这边有我!”

两万元!这简直是雪中送炭!王钦激动不已。

虽然资金还有缺口,但希望大增。王钦立刻回信,同意了东北的投资条件和持股要求,并催促资金尽快到位。

有了东北的托底,王钦底气足了很多。他开始跑政府相关部门,咨询办厂手续。过程果然繁琐,各个部门踢皮球,对个体办厂(尤其是高科技)既无先例也无热情。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转机出现了。

那个在技术交流会上认识的新加坡华裔商人,突然来招待所找他。对方开门见山,表示经过考察,对王钦的电路板项目很感兴趣,愿意投资三万美元,占股百分之四十,并且可以帮助从新加坡引进一台淘汰但尚可用的半自动生产线!

三万美元!按当时的黑市汇率,远超五万人民币!还有设备!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但王钦没有被惊喜冲昏头脑。他冷静地分析了利弊:好处是资金和设备瞬间到位,工厂起点更高;坏处是控股权减弱,而且对方是外商,合作中可能存在文化和管理上的摩擦,政策风险也更大。

是接受外资快速起飞,还是坚持内资缓慢爬行?

王钦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战略抉择。

他需要时间思考,也需要和国内的伙伴商量。

他告诉新加坡商人,需要几天时间考虑。

夜晚,王钦站在招待所门口,望着特区璀璨的灯火和忙碌的工地,心潮澎湃。

机会就在眼前,但陷阱也可能隐藏其中。

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他必须做出最符合长远利益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