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走进考场(1 / 2)

最后的十天,是在一种极度压缩的、近乎燃烧的状态下度过的。

王钦将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到了惊人的十八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查漏补缺、模拟演练、强化记忆。

大脑像一台超负荷运行的精密机器,高速处理着海量的信息。政治论述的要点,数学公式的推导,物理定律的应用,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语文古文的释义……一切都被反复咀嚼,消化吸收,融入本能。

李素芬看着儿子眼里的血丝和日渐消瘦的脸颊,心疼得偷偷抹眼泪,却不敢打扰,只能把饭菜做得更精细些。

王建国也挣扎着下了炕,每天坚持坐在门口,默默地守着儿子,用这种方式给予支持。

就连赵大军和孙卫东也消停了许多,生意上的事尽量自己处理,偶尔过来,也是放下一些水果点心就悄悄离开,生怕影响王钦。

整个家庭,乃至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大战将至的紧张气氛。

终于,到了考试前一天。

王钦反而放松了下来。他不再啃书本,而是仔细检查了准考证、钢笔、铅笔、橡皮、尺规等所有考试用品。然后去理了个发,洗了个澡,早早地上床睡觉。

临睡前,他听到父母在外屋压低声音的祈祷。

这一夜,他睡得很沉。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日,星期六。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拉开了帷幕。

天还没亮,王钦就起床了。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两个白面馒头,一个煮鸡蛋,还有一小碟咸菜。

“小钦,多吃点,才有力气考试。”李素芬的声音有些颤抖。

王钦安静地吃完早饭,穿上最厚实的棉衣(考场没有暖气),检查了一遍文具袋。

“爸,妈,我走了。”

“哥,加油!”王娟挥舞着小拳头。

王建国重重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都在眼神里。

走出家门,寒冷的晨风扑面而来,却让人精神一振。街道上,随处可见像他一样奔赴考场的青年,有的神色紧张,有的充满自信,有的则由家人陪伴着。

考点设在市第一中学。校门口拉起了横幅:“热烈欢迎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同志们”。

门口黑压压地挤满了考生和送考的家属。维持秩序的警察大声吆喝着。各种口音、各种年龄的人汇聚于此,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充满历史感的画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三十多岁、眼角已有皱纹的老三届知青。

王钦深吸一口气,挤过人群,凭准考证进入了考场。

找到自己的教室和座位坐下。冰冷的教室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课桌很旧,上面刻满了各种字迹。王钦用手帕仔细擦干净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