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分红前的布局(1 / 2)

举报的风波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涟漪后迅速平息,但却在王钦心里敲响了警钟。

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个平均主义思想仍根深蒂固的年代,露富即是原罪。他必须更快地积累资本,同时也必须更好地隐藏自己。

图书馆临时工的身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掩护。每天按时上下班,举止沉稳,工作认真,很快赢得了刘主任的信任和好感。他甚至可以自由地带书回家“甄别”,拥有了一个近乎独享的知识宝库。

下班后的时间,则被高效地分割成三块:复习、谋划、以及短暂的休息。

赵大军和孙卫东带来的消息至关重要。刘家公社是附近较大的公社,年底分红意味着社员手里将有短暂的现金充裕期,对工业品的需求会集中爆发。这是一个时间窗口,必须抓住。

当晚,王钦在赵大军的家里(一间拥挤的知青宿舍)召开了第一次“战前会议”。与会者只有赵、孙二人。

油灯下,王钦铺开一张简陋的草图,是他根据记忆和赵孙二人的描述画的刘家公社大致布局和周边道路。

“分红时间是下周六下午,在公社打谷场。”孙卫东压低声音,难掩兴奋,“我跟大队会计喝过酒,他透底说,今年收成好,一个壮劳力起码能分这个数!”他伸出三根手指。

三十块!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这是一笔巨款了。

“需求呢?”王钦更关心这个。

“问过了!”赵大军接口,“最缺的是暖水瓶!结婚、送礼都稀罕这玩意儿!其次是胶鞋,下地干活穿解放鞋太费,胶鞋耐穿。手电筒、肥皂、红糖也好卖!”

王钦点点头,和他预判的一致。这些商品共同特点是:实用、耐用、属于计划供应品农村难以买到。

“货,能弄到多少?”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赵大军和孙卫东都看向王钦。

王钦沉吟片刻。他这段时间通过零散交易和图书馆的工资,手头积累了近八十块钱,这是一笔巨款。但要想吃下公社分红这块蛋糕,还远远不够。

“本金我这边有五十块。”王钦报了一个数,隐藏了部分实力,“大军哥,卫东哥,你们能凑多少?”

赵大军和孙卫东面露难色。赵大军一咬牙:“我……我能拿出十块!是我妹子攒的嫁妆钱,我偷偷借出来……”

孙卫东挠挠头:“我只有五块……”

加起来六十五块。按照暖水瓶一个七八块,胶鞋三四块的价格,也买不了多少。

“本金不够。”王钦直接点出,“我们需要借势。”

“借势?”两人不解。

“去找供销社或者百货大楼的负责人。”王钦眼中闪着光,“用定金的形式,赊一批货出来。”

“赊货?”赵大军吓了一跳,“这……这能行吗?人家凭什么赊给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