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信息就是力量(1 / 2)

清晨,天刚蒙蒙亮,呵气成霜。

王钦悄然起身,动作轻柔,没有惊动还在熟睡的妹妹。炕的另一头,母亲李素芬也几乎同时醒了,母子二人对视一眼,默契无声。

王钦穿上那件旧棉猴,李素芬则从炕柜最底下摸索出一个用手帕包着的小卷,塞进儿子手里,低声道:“就剩这点了,省着点用。”里面是家里最后的一点全国粮票,比本地粮票更硬通。

“我知道,妈。”王钦点点头,将粮票揣好。这是今天的“弹药”。

他没有立刻出门,而是先就着冰冷的咸菜喝了一碗母亲熬好的玉米糊糊,暖暖身子,也补充体力。高烧虽退,但这具身体底子还虚,他需要能量。

“妈,打听消息的事……”王钦提醒道。

“放心,妈记着呢。等下送了小娟去育红班,妈就绕道去张老师家问问。”李素芬压低声音,脸上有种执行重大任务般的郑重。

王钦点点头。张老师是原主高中时的班主任,为人正派,对学生不错,是眼下最可能获取准确高考信息的渠道。

离开家,寒风依旧凛冽。王钦没有直接再去西市,而是先去了位于城中心的市图书馆。

这是一栋苏式风格的陈旧建筑,门口挂着斑驳的牌子。里面光线昏暗,人迹罕至,只有一个戴着老花镜的管理员坐在门口打着盹。

知识,在这个年代尚未受到应有的全民追捧。但这正是王钦的机会。

他走进去,尽量不发出声音。阅览室里的报纸夹在长长的木架上,散发着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气味。他找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杂志等最重要的党报党刊,从最新的开始,一份份、一页页地仔细翻阅。

他的阅读速度极快,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过滤掉那些充斥版面的社论和口号,专注于寻找可能预示着政策风向变化的细微信号。

【关于科学技术工作的几个问题】……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教育与国民经济】……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章,某些领导人看似随口的讲话,在他这个拥有后世视野的人看来,都如同黑夜中的灯塔般清晰。

恢复高考,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早已在高层酝酿,箭在弦上!甚至可能就在一两个月内就会正式公布!

他的心潮微微澎湃。时间,比他预想的还要紧迫!

他需要复习资料,系统的、成体系的复习资料!原主那点高中课本,早已陈旧且不全。

在图书馆泡了一个多小时,摘抄了一些关键信息后,王钦离开,转向今天真正的目的地——城南的铁路职工住宅区。

那里住着他昨天在西市留意到的一个人: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用全国粮票换本地鸡蛋的中年职工。铁路系统待遇好,信息流通性也相对更强,职工手里常有各种紧俏物资和票证。

王钦的判断是,与其在西市漫无目的地碰运气,不如锁定特定目标,进行“精准交易”。

铁路住宅区多是红砖楼房,条件比王钦家住的大杂院好上不少。他在家属院门口附近徘徊观察,并不进入。

果然,没过多久,他看到那个熟悉的铁路制服身影提着个网兜走出来,网兜里装着几个空饭盒,像是要去打饭。

王钦整理了一下表情,自然地迎了上去,在擦肩而过时,用恰好对方能听到的声音低语:“同志,换全国粮票吗?比例优惠。”

那铁路职工脚步一顿,警惕地看了王钦一眼。王钦的打扮普通,年纪又轻,不像常见的倒爷。

“不换。”职工生硬地回了一句,继续往前走。

王钦不慌不忙,跟上半步,继续低声道:“或者您家有富余的工业券、肥皂票啥的?俺可以用鸡蛋换。”

“鸡蛋?”职工再次停下,这次明显意动了。铁路供应虽好,但副食品同样紧张,鲜鸡蛋在任何家庭都是好东西。他上下打量着王钦:“你有鸡蛋?多少?什么价?”

“不多,就十几个,自家鸡下的,新鲜。”王钦报了一个比黑市稍低但比收购站高的价格,“不要票,用您用不着的票证换就成,工业券、肥皂票、布票都行。”

这个报价很有技巧。不要钱,只要对方可能富余的票证,降低了对方的交易敏感度,也满足了王钦获取多种“硬通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