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的走廊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宋希音指尖捏着那份,海外交流项目申请表,纸质边缘被攥得微微发皱。
博导办公室的门,刚在身后合上。
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温和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
“希音,斯坦福的创伤心理学实验室,是业内顶尖的。”
“你在灾后心理重建这块的研究,很有潜力。”
“去交流一年,能接触到更多元的案例和理论体系。”
“对你完善研究框架,大有裨益。”
宋希音站在窗前,望着楼下被薄雪覆盖的银杏枝桠。
心里像被投入一颗石子,漾开圈圈涟漪。
去国深造,是她读硕士时就藏在心底的目标。
可此刻,这个曾经让她心潮澎湃的机会摆在面前。
她却第一次,生出了犹豫。
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
那是上个月,肖云墨在院子里给她拍的照片。
她裹着他的黑色大衣,笑得眉眼弯弯。
雪花落在发间,像撒了把碎钻。
“老师,我再考虑一下。”
她方才是这么回答的,声音轻却坚定。
有些机会错过了会遗憾,但有些温暖,她舍不得暂时放手。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出“肖云影”三个字。
宋希音的眉眼,瞬间柔和下来。
接起电话时,声音里还带着点,刚睡醒似的软糯。
“云影姐,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我的音音妹妹,甚是想念啊。”
肖云影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
带着点舞台上少见的娇俏,像颗裹了蜜的糖。
旁边的经纪人林姐,正低头核对着行程表。
闻言猛地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写满惊讶。
肖云影出道十年,早已练就一副疏离得体的性子。
圈内人都说她是“冰山玫瑰”。
除了对家里那几个哥哥,稍显亲昵。
还从没对谁用过,“甚是想念”这种语气。
听这称呼,对方是个女孩子?
林姐忍不住多瞥了眼,手机屏幕,只看到“音音”两个字的备注。
“我也想你呢,云影姐。”
宋希音被她逗笑了。
走到楼梯间的暖阳里,靠在斑驳的红砖墙边。
“昨天刷热搜看到你了,原创歌曲大会的预告片。”
“一身红裙站在聚光灯下,美得晃眼。”
“是不是为了《尘埃里的花》那首歌?”
肖云影轻笑一声,尾音带着点怀念。
“说起来,那首歌的歌词,还是你写的呢,忘了?”
宋希音愣了愣,脑海中尘封的记忆,忽然被掀开一角。
08年的夏天,她刚从震区做心理疏导回来。
整个人还浸在,那些破碎又坚韧的故事里。
某个深夜,她坐在地板上,就着台旧台灯。
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那些关于废墟、关于挣扎、关于不灭的希望的句子。
后来被她随手拍给了,当时在音乐学院上学的肖云影。
“哦……我想起来了。”
她的声音轻了些,带着点恍若隔世的感慨。
“当时写完没敢给你。”
“还是你打电话来催,我才硬着头皮发过去的。”
“何止是没敢给,”肖云影的语气忽然认真起来。
“那几句‘废墟上会发芽,裂缝里有光’,当年不知给了多少人力量。”
“本来想找你去现场伴舞,结果你说要留在灾区做心理疏导。”
“怎么劝都不肯走…”
她顿了顿,声音亮起来。
“对了,这次大赛主题是‘重生’,有没有兴趣再写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