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20章 门阀崛起与皇权衰微之始

第120章 门阀崛起与皇权衰微之始(2 / 2)

卫瓘身边的人也怀疑司马遐假传诏书,请求抵抗,等自己上表得到回复,再受死也不晚,但卫瓘不听。当初,卫瓘担任司空时,帐下督荣晦犯了罪,被斥退赶走。到这时,荣晦跟随司马遐来逮捕卫瓘,擅自杀死卫瓘和他的子孙共九人,司马遐阻止不了。

岐盛劝说司马玮“应当借着兵力,趁机诛杀贾氏、郭氏,来端正王室,安定天下。”司马玮犹豫不决。恰逢天亮,太子少傅张华派董猛劝说贾后:“楚王已经诛杀了司马亮、卫瓘二人,那么天下的威势权力就全归他了,君主凭什么能安心!应当以司马玮专擅杀人的罪名诛杀他。”贾后也想趁机除掉司马玮,便深以为然。这时朝廷内外混乱不堪,官员们都很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张华禀告晋惠帝,派殿中将军王宫拿着驺虞幡出宫指挥大家说:“楚王假传诏书,大家不要听他的!”众人因此都放下武器逃走了。司马玮身边没有一个人了,窘迫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被抓住,交给了廷尉。乙丑日,将他斩首。司马玮从怀里拿出青纸诏书,流着泪给监刑尚书刘颂看,说:“我有幸托身于先帝,却遭受这样的冤屈啊!”公孙宏、岐盛都被诛灭三族。

司马玮起兵时,陇西王司马泰部署军队准备援助司马玮,祭酒丁绥劝谏说:“您身为宰相,不能轻举妄动。而且夜里情况仓促,应该派人去探问清楚真实情况。”司马泰于是作罢。

卫瓘的女儿给朝廷大臣写信说:“先父的名分谥号都没有显扬,我常常奇怪全国竟然没有一个人说话。《春秋》所指责的过失,过错在哪里呢?”于是太保主簿刘繇等人拿着黄幡,敲击登闻鼓,上奏说:“当初,假传诏书的人到来,卫公立即送上印章绶带,独自乘车听从命令。按假诏书的内容只是罢免卫公的官职,而过去被斥退的督将荣晦,擅自逮捕卫公父子及孙子,一下子全部杀死。请求查验清楚事情的真假,对荣晦施以公开的刑罚。”于是朝廷下诏诛灭荣晦全族,追复司马亮的爵位,谥号为文成。封卫瓘为兰陵郡公,谥号为成。

从此贾后专擅朝政,任用亲信党羽,任命贾模为散骑常侍,加授侍中。贾谧和贾后商量,因为张华是异姓大臣,没有逼迫君主的嫌疑,而且文雅有谋略,被大家所依赖,想把朝政托付给他。一时间犹豫未决,便去询问裴頠,裴頠表示赞成。于是任命张华为侍中、中书监,裴頠为侍中,又任命安南将军裴楷为中书令,加授侍中,和右仆射王戎一起掌管机要事务。张华尽心为晋王室效力,弥补朝政的缺失,贾后虽然凶狠险恶,也还知道敬重张华;贾模和张华、裴頠同心辅佐朝政,所以几年之间,虽然君主昏庸,但朝野上下还算安定,这是张华等人的功劳。

秋季,七月,朝廷分割荆州、扬州的十个郡设置江州。

八月,辛未日,立陇西王司马泰的世子司马越为东海王。

九月,甲午日,秦献王司马柬去世。

辛丑日,征召征西大将军梁王司马肜为卫将军、录尚书事。

公元292年

春季,二月,己酉(二十二日),前杨太后在金墉城去世。当时,太后身边还有十多个侍从,贾后把他们全都撤走了,太后断绝饮食八天后死去。贾后担心太后死后显灵,或许会向先帝诉说冤情,于是就把太后的遗体翻过来安葬,还在葬礼上使用了各种镇压鬼魂的符咒、药物等。

秋季,八月,壬子(二十六日),大赦天下。

公元293年

夏季,六月,弘农郡下了冰雹,深达三尺。

鲜卑人宇文莫槐被他的部下杀死,他的弟弟宇文普拨继位。

拓跋绰去世,他弟弟的儿子拓跋弗继位。

公元294年

春季,正月,丁酉(二十二日),安昌元公石鉴去世。

夏季,五月,匈奴人郝散反叛,攻打上党郡,杀死地方长官。秋季,八月,郝散率领部众投降,被冯翊都尉杀死。

这一年,发生严重的饥荒。

司隶校尉傅咸去世。傅咸性情刚毅简约,风格严正庄重。当初担任司隶校尉时,上奏说:“贿赂盛行,应当彻底杜绝。”当时朝政宽松懈怠,权贵豪强肆意妄为,傅咸上奏罢免了河南尹司马澹等人的官职,京城的风气因此变得严肃整肃。

慕容廆迁徙到大棘城居住。

拓跋弗去世,他的叔父拓跋禄官继位。

公元295年

夏季,六月,东海郡下了冰雹,深达五寸。

随后,荆州、扬州、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六个州发生大水灾。

冬季,十月,武器库失火,烧毁了历代积累的珍宝以及可供二百万人使用的器械。十二月,丙戌(初一),重新建造武器库,并大量调集兵器,以充实武库。

这时,拓跋禄官把他的国家分为三部:一部居住在上谷以北、濡源以西,由他自己统领;一部居住在代郡参合陂以北,派哥哥沙漠汗的儿子猗盿统领;一部居住在定襄的盛乐故城,派猗盿的弟弟猗户统领。猗卢擅长用兵,向西攻打匈奴、乌桓各部,都打败了他们。代郡人卫操和侄子卫雄以及同郡人箕澹前去依附拓跋氏,劝说猗盿、猗户招纳晋人。猗盿对此很高兴,便把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前来归附的晋人逐渐增多。

公元296年

春季,正月,大赦天下。

下邳献王司马晃去世。任命中书监张华为司空。太尉陇西王司马泰代理尚书令,改封为高密王。

夏季,郝散的弟弟郝度元与冯翊郡、北地郡的马兰羌、卢水胡一起反叛,杀死北地太守张损,打败冯翊太守欧阳建。

征西大将军赵王司马伦信任宠臣琅邪人孙秀,与雍州刺史济南人解系在军事上发生争执,两人互相上表弹劾,欧阳建也上表揭发司马伦的罪恶。朝廷因司马伦扰乱关中地区,便征召他担任车骑将军,任命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解系和他的弟弟御史中丞解结,都上表请求诛杀孙秀来向氐、羌人谢罪;张华把这事告诉梁王司马肜,让他诛杀孙秀,司马肜答应了。孙秀的朋友辛冉替他劝说司马肜道:“氐、羌人自己反叛,不是孙秀的罪过。”孙秀因此得以免死。司马伦到了洛阳,便采用孙秀的计策,深交贾、郭两家,贾后因此非常宠爱信任他,司马伦趁机请求担任录尚书事,又请求担任尚书令;张华、裴頠坚持认为不可以,司马伦、孙秀因此怨恨他们。

秋季,八月,解系被郝度元打败,秦、雍二州的氐、羌人全部反叛,拥立氐族首领齐万年为帝,随即包围了泾阳。御史中丞周处,弹劾官员不避权贵外戚,梁王司马肜曾经违法,周处审查弹劾他。冬季,十一月,诏令任命周处为建威将军,命他与振威将军卢播都隶属于安西将军夏侯骏节度,然后一起去讨伐齐万年。中书令陈准在朝廷上说:“夏侯骏和梁王都是皇亲国戚,没有将帅的才能,进军不求名声,后退不怕治罪。周处是吴地人,忠诚正直、勇敢果断,有仇人却没有援助。应当诏令积弩将军孟观,率领一万精兵担任周处的前锋,这样一定能消灭敌人;不然的话,梁王将会让周处担任先锋,却不去救援,使他陷入困境而战死,失败是必然的。”朝廷没有听从他的建议。齐万年听说周处来了,就说:“周府君曾经担任新平太守,有文武才能,如果他能独断专行地前来,我是抵挡不住的;如果他受制于别人,那就会被我们活捉了!”

此时,关中发生饥荒、瘟疫。

当初,略阳清水氐人杨驹开始居住在仇池。仇池方圆一百顷,它旁边的平地有二十多里,四面是陡峭的高山,有三十六道羊肠般的盘山小道通到上面。到他的孙子杨千万时,才归附了魏国,被封为百顷王。到了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时逐渐强盛起来,便迁居到略阳。杨飞龙把他的外甥令狐茂搜当作儿子,令狐茂搜为了躲避齐万年的叛乱,十二月,便从略阳率领四千多家部落回去据守仇池,自称辅国将军、右贤王。关中躲避战乱的人大多去依附他,令狐茂搜对他们迎接安抚,对想要离开的人,就护卫资助送他们离开。

这一年,任命扬烈将军巴西人赵廞为益州刺史,征发梁州、益州的士兵粮食援助雍州讨伐氐、羌人。

公元297年

春季,正月,齐万年驻守梁山,拥有七万部众。梁王司马肜、夏侯骏派周处率领五千士兵攻打他。周处说:“军队没有后援,此战必定失败,不仅会丧命,还会给国家带来耻辱。”但司马肜、夏侯骏不听,逼迫他出兵。癸丑(初四),周处与卢播、解系在六陌攻打齐万年。周处的士兵还没吃饭,司马肜就催促赶快进军,从早晨交战到傍晚,斩杀俘获了很多敌人。最后箭射完了,弓弦也断了,救兵还是没来。身边的人劝周处撤退,周处按着剑说:“这正是我报效朝廷、献出生命的时候!”于是奋力作战而死。朝廷虽然因此责怪司马肜,却也没能治他的罪。

秋季,七月,雍州、秦州发生大旱,瘟疫流行,一斛米价值一万钱。

丁丑(二十二日),京陵元公王浑去世。九月,任命尚书右仆射王戎为司徒,太子太师何劭为尚书左仆射。王戎身居三公之位,却随波逐流,对朝政没有任何匡正补救,还把事务都推给下属,自己经常随便外出游玩。他生性贪婪又吝啬,田园遍布天下,还常常亲自拿着算筹,日夜计算财产,总感觉不够的样子。家里有好的李子,卖的时候怕别人得到种子,总是把李核钻破。他所赏识提拔的人,都只看重虚名。阮咸的儿子阮瞻曾经见过王戎,王戎问他:“圣人看重名教,老子、庄子阐明自然,它们的主旨是相同还是不同?”阮瞻说:“大概没什么不同吧!”王戎赞叹了很久,就征召他做属官。当时的人称阮瞻为“三语掾”。

这时,王衍担任尚书令,南阳人乐广担任河南尹,二人都擅长清谈,心思全都放在世俗之外,在当时名声很大,朝廷内外的人都争相羡慕效仿他们。王衍和弟弟王澄,喜欢品评人物,全天下都把他们的评价当作标准。王衍神情清秀,年轻时,山涛见到他,都感叹了很久,才说:“哪个老婆子,生下这么个漂亮孩子!但耽误天下百姓的,未必不是这个人啊!”乐广性情淡泊简约、清远平和,不与外物相争。每次谈论,都用简练的语言剖析道理,让人感到满足,而他不知道的事情,就保持沉默。凡是评论人,必定先称赞对方的长处,那么短处不说自然就显现出来了。王澄以及阮咸、阮咸的侄子阮修、泰山人胡毋辅之、陈国人谢鲲、城阳人王夷、新蔡人毕卓,都以放纵任性为通达,甚至醉酒狂放、赤身裸体,也不认为是不对的。胡毋辅之曾经畅饮,他的儿子胡毋谦之偷看后大声喊着父亲的字说:“彦国!你年纪大了,不能这样!”胡毋辅之笑着叫他进来一起喝。毕卓曾经担任吏部郎,邻居的郎官酿好了酒,毕卓喝醉了,夜里到酒瓮边偷酒喝,被管酒的人捆住,第二天早晨一看,原来是吏部郎毕卓。乐广听说后笑他说:“名教之内自有快乐的地方,何必这样呢!”

当初,何晏等人效仿老子、庄子,提出论点认为:“天地万物,都以无作为根本。无,能开创事物、成就事业,无处不在。阴阳依靠它化生,贤人依靠它成就品德。所以无的作用,没有爵位却很尊贵!”王衍这类人都喜爱推崇这种观点。从此朝廷士大夫都以浮夸放诞为美,因此荒废了本职工作。裴頠撰写《崇有论》来解释这种风气的弊端,说:“利欲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没有;事务可以节制,但不能完全取消。大概有一些人把高谈阔论当作掩饰,极力列举有形事物的拖累,盛赞空无的美好。有形器物的拖累是有证据的,空无的意义却难以检验;巧辩的言辞让人愉悦,似是而非的言论足以迷惑人。众人听了感到迷惑,沉迷于已有的说法。虽然有不少人心里有不同想法,但言辞表达不清,又被平时的习惯所屈服,于是认为虚无的道理确实不可超越。一人倡导,百人附和,一去不回头,于是轻视治理世事的事务,看不起功利的作用,推崇游手好闲的行为,贬低务实的贤才。人情所追求的,名利也会跟着到来,于是擅长文辞的人就扩展这种论调,不善言辞的人就称赞这种主旨。立论凭借虚无,称之为玄妙;当官不亲自处理职责内的事,称之为高雅超脱;自身不顾廉耻节操,称之为旷达。所以砥砺品德的风气,越来越衰落。放纵的人借此,有的违背吉凶的礼仪,忽视仪容举止的规范,亵渎长幼的次序,混淆贵贱的等级,更严重的甚至赤身裸体、轻慢无礼,无所不为,士人的品行又受到了损害。

“万物中有形的东西,虽然产生于无,但既然产生了,就以有为自己的本分,无只是有的遗留罢了。所以滋养已经化生的有,不是无用的东西能保全的;治理已经存在的民众,不是无为能做好的。心不是事务,但处理事务必须通过心,然而不能说心是无;工匠不是器物,但制造器物必须依靠工匠,然而不能说工匠是无。因此想要捕捉深水中的鱼,不是躺卧休息就能得到的;想要射下高墙上的鸟,不是静坐拱手就能成功的。由此看来,成就有的都是有,虚无对于已有的众生有什么益处呢!”但习俗已经形成,裴頠的论述也无法挽救。

拓跋猗越过沙漠向北巡视,趁机向西攻占各国,经过五年,投降归附他的有三十多个国家。

公元298年

春季,三月,壬戌(初四),大赦天下。

秋季,九月,荆州、豫州、徐州、扬州、冀州五个州发生大水灾。

当初,张鲁在汉中时,賨人李氏从巴西郡宕渠县前去依附他。魏武帝攻占汉中后,李氏率领五百多家归附,被任命为将军,迁居到略阳北部地区,号称巴氐。李氏的孙子李特、李庠、李流,都有才能武力,擅长骑马射箭,性格仗义行侠,州中同党大多依附他们。到齐万年反叛时,关中连续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百姓流亡迁徙到汉川寻找粮食的有几万家,路上有生病、穷困的人,李特兄弟经常照顾救济他们,因此得到众人的拥护。流民到了汉中,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朝廷商议后不同意,派遣侍御史李苾持符节慰劳,同时监察他们,不让他们进入剑阁。李苾到了汉中,接受了流民的贿赂,便上表说:“流民有十多万口,不是汉中一个郡能救济供养的;蜀地有粮食储备,收成又好,应该让他们去那里谋生。”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流民分散在梁州、益州,无法禁止。李特到了剑阁,就叹息说:“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却投降别人,难道不是庸才吗!”听到的人都觉得他不一般。

张华、陈准因为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相继在关中,都从容自得、骄横尊贵,军队长期出征却没有功劳,于是推荐孟观去讨伐齐万年,孟观沉稳坚毅,有文武才能。打仗时亲自冒着箭石,大战十多次,都打败了齐万年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