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鲁公贾充年老多病,晋武帝派皇太子去探望他的日常起居。贾充自己担心死后的谥号和传记,侄子贾模说:“是非功过时间长了自然会显现,根本无法掩盖!”夏季,四月庚午日,贾充去世。他的嫡子黎民早逝,没有后代,妻子郭槐想把贾充的外孙韩谧作为世孙,郎中令韩咸、中尉曹轸劝谏说:“礼仪中没有异姓作为后代的条文,如今这样做,会使先公在后世受到讥讽,在地下心怀愧疚。”郭槐不听。韩咸等人上书,请求改变立嗣的决定,事情被搁置没有答复。郭槐于是上表陈述这件事,说这是贾充的遗愿。晋武帝同意了,还下诏“如果不是像太宰那样有大功,最初受封、没有后代的,都不能以此为例。”等到太常商议谥号,博士秦秀说:“贾充违背礼仪、沉迷私情,扰乱了重要的伦理。从前鄫国收养外孙莒国的公子作为后代,《春秋》记载‘莒人灭鄫’。断绝了父祖的祭祀,开启了朝廷祸乱的根源。按照《谥法》:‘昏乱法度纲纪叫做荒’,请求谥号为‘荒公’。”晋武帝不听,改谥号为“武”。
闰月丙子日,广陆成侯李胤去世。
齐王司马攸的品德和声望日益增高,荀勖、冯紞、杨珧都对他非常憎恶。冯紞对晋武帝说:“陛下下诏让诸侯回到封国,应该从亲近的人开始。最亲近的莫过于齐王,如今唯独他留在京师,这合适吗?”荀勖说:“朝廷内外百官都归心于齐王,陛下百年之后,太子恐怕就不能继位了。陛下不妨下诏让齐王回封国,必定满朝都认为不可,这样我的话就应验了。”晋武帝认为说得对。冬季十二月甲申日,下诏说:“古代九命的爵位可封为方伯,有的入朝辅佐朝政,有的外出镇守一方,道理是一样的。侍中、司空齐王司马攸,辅佐天命建立功勋,为王室不辞辛劳,现任命他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侍中职位不变,还要增加尊崇的礼仪典制,主管官员详细依照旧制施行。任命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尚书令卫瓘为司空。”
征东大将军王浑上书,他认为:“司马攸是至亲且有大德,可与周公相比,应当让他辅佐皇朝,参与政事。如今让他出京回封国,却只给个都督的虚号,没有掌管军队、治理一方的实权,这有损兄弟间真诚深厚的情义,恐怕不符合陛下追念先帝、文明太后对待司马攸的旧情。如果说因为同姓而过于宠爱,就会有吴、楚那样的叛乱图谋,可汉代的吕、霍、王氏,都是异姓啊!纵观古今,事情只要关系到轻重缓急,没有不造成危害的,只应坚守正道,寻求忠良之人。如果用智谋猜忌事物,即使是亲人也会被怀疑,至于关系疏远的人,又怎能保证呢!我认为太子太保一职空缺,应当留下司马攸担任,与汝南王司马亮、杨珧共同处理朝政。三人地位相等,足以互相扶持匡正,既没有偏重一方互相倾轧的势头,又不失去亲近亲人、仁爱包容的恩情,这是最好的计策。”于是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憙、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都恳切劝谏。晋武帝一概不听。王济让他的妻子常山公主和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一起入宫,磕头流泪,请求晋武帝留下司马攸。晋武帝发怒,对侍中王戎说:“兄弟是至亲,如今让齐王出京,本是朕的家事,而甄德、王济却接连派妻子来哭哭啼啼!”于是把王济降为国子祭酒,甄德降为大鸿胪。羊琇和北军中候成粲谋划去见杨珧,想要亲手杀了他;杨珧得知后,便称病不出门,并暗示有关部门弹劾羊琇,羊琇被降为太仆。羊琇愤恨不满,生病去世。李憙也因年老退职,在家中去世。李憙在朝中时,亲戚故旧,他都与他们分衣共食,但从未私下用朝廷官职相赠,人们因此称赞他。
这一年,散骑常侍薛莹去世。有人对吴郡人陆喜说:“薛莹在吴国士人中该是第一吧?”陆喜说:“薛莹只能排在四五位之间,怎能是第一!在孙皓无道的时候,吴国的士人,能保全自身、隐而不用的,是第一等;避开高位甘居低位,靠俸禄维持生活的,是第二等;刚正不阿、心系国家、坚守正道无所畏惧的,是第三等;能斟酌时势,时常进献微小益处的,是第四等;温和恭敬、谨慎修身、不做谄媚之事的,是第五等;超过这些等级的,就不值得一提了。所以那些上等士人大多隐没而远离悔恨,中等士人有声望地位却接近祸殃。看薛莹的立身行事,又怎能算是第一呢!”
公元283年
春季,正月甲申日,任命尚书右仆射魏舒为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为右仆射。司马晃是司马孚的儿子。
戊午日,新沓康伯山涛去世。
晋武帝命令太常商议赏赐齐王司马攸的物品。博士庾旉、太叔广、刘暾、缪蔚、郭颐、秦秀、傅珍上奏说:“从前周朝选拔建立德行的人来辅佐王室,周公、康叔、聃季,都入朝担任三公,表明辅佐重臣的责任重大,镇守地方的职位相对次要。汉代的诸侯王,地位在丞相、三公之上,那些入朝辅助朝政的,才会有兼职,当他们出京到封国,也不再给予台司这样的虚职作为隆厚的宠信。如今如果齐王贤德,就不该以同母弟弟的至亲身份,屈尊担任像鲁、卫两国那样的常规职务;如果不贤德,就不该大规模分封土地,在东海建立封国。古代礼制,三公没有具体职责,只是陪坐议论治国之道,没听说过让他们承担地方重任的。只有周宣王为了紧急应对时局,才命令召穆公征讨淮夷,所以诗中说:‘徐方不反叛了,大王说可以班师回朝。’宰相不能长久在外。如今天下已经平定,四海一家,正应多次请三公等重臣,一起讨论太平基业,却反而让齐王出京,远离王城二千里,这违背了旧有制度。”庾旉是庾纯的儿子,刘暾是刘毅的儿子。庾旉写完奏稿后,先拿给庾纯看,庾纯没有阻止。
事情经过太常郑默、博士祭酒曹志处理,曹志悲伤地感叹道:“哪有这样有才能、这样亲近的人,不能立足朝廷辅助教化,却要远放到海边!晋室的兴盛,恐怕危险了!”于是上奏议说:“古代辅佐王室,同姓有周公,异姓有太公,都身居朝廷,五代之后才归葬封国。到了周室衰落时,即使有五霸相继兴起,又怎能和周公、召公时的治理同日而语呢!自从伏羲以来,天下哪能是一姓独有的!应当以极其公正的心态,和天下人共享利害,才能长久享有国家。所以秦、魏想独揽大权,却在生前就灭亡了;周、汉能分享利益,无论亲疏都能为己所用,这是前代明确的验证。我认为应当按照博士们的建议办。”晋武帝看了奏议,大怒道:“曹志尚且不明白我的心意,何况天下人呢!”又说:“博士们不回答我问的问题,却回答我没问的,肆意编造异论。”下令有关部门罢免郑默的官职。于是尚书朱整、褚?等人上奏:“曹志等人越权脱离自己的职责,欺骗朝廷,美化异端言论,假托直言无忌,请逮捕曹志等人交付廷尉治罪。”晋武帝下诏免去曹志官职,以公爵身份回到府第;其余的人都交付廷尉治罪。
庾纯到廷尉自首:“庾旉把奏议草稿给我看,我愚昧浅薄,没有阻止。”晋武帝下诏免去庾纯的罪。廷尉刘颂上奏,认为庾旉等人犯了大不敬之罪,应当公开处死。尚书上奏请求批准廷尉的判决。尚书夏侯骏说:“朝廷设立八座官员,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于是独自提出反驳意见。左仆射下邳王司马晃也同意夏侯骏的意见。奏议在宫中搁置了七天,晋武帝才下诏说:“庾旉是提议的主谋,本应斩首;但庾旉家人自首了,就赦免庾旉和太叔广等七人的死罪,全部削除官籍。”
二月,晋武帝下诏把济南郡划归齐国。己丑日,立齐王司马攸的儿子长乐亭侯司马寔为北海王,命令司马攸准备礼仪典章,配置轩辕之乐、六佾之舞,以及黄钺朝车,作为皇帝车驾的副车跟随。
三月辛丑日初一,发生日食。
齐献王司马攸因愤恨怨怒生病,请求去守护先帝先后的陵墓。但晋武帝不允许,还派御医去诊治。众御医迎合晋武帝的心意,都说司马攸没病。河南尹向雄劝谏说:“陛下的子弟虽然多,但有德行声望的少;齐王留在京城,带来的好处实在很大,不能不考虑啊。”晋武帝不采纳,向雄最终愤恨而死。司马攸的病情加重,晋武帝还在催促他上路。司马攸勉强入宫辞行,他向来注重仪容,虽然病得很重,还是努力整理仪表,举止和往常一样,晋武帝更加怀疑他没病。司马攸辞行后几天,吐血而死。晋武帝前去吊丧,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哭号跳跃,诉说父亲的病被御医诬陷。晋武帝下诏立即处死御医,并立司马冏为继承人。
起初,晋武帝非常疼爱司马攸,后来被荀勖、冯紞等人诬陷挑拨,考虑到自己死后的事情,所以才让司马攸离开京城去封国。等到司马攸去世,晋武帝悲痛不止。冯紞在旁边侍奉,说:“齐王名声超过实际才能,天下人都归附他,如今他自己死去,这是国家的福气啊,陛下何必过于悲伤!”晋武帝这才收住眼泪,不再哭泣。下诏规定司马攸的丧礼依照安平献王的旧例办理。
司马攸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很少有过错,即使是晋武帝也对他既敬重又畏惧。每次召他在一起,晋武帝必定先斟酌好言辞才开口。
夏季,五月己亥日,琅邪武王司马伷去世。
冬季,十一月,任命尚书左仆射魏舒为司徒。
这时,河南以及荆、扬等六州发生大水灾。
紧接着,归命侯孙皓去世。
这一年,鲜卑慕容涉归去世。他的弟弟慕容删篡夺了王位,打算杀掉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慕容廆逃到辽东徐郁家躲藏起来。慕容廆(前燕政权的奠基人)
公元284年
春季,正月己亥日,有两条青龙出现在武库的井中。晋武帝前去观看,面露喜色。百官准备祝贺,尚书左仆射刘毅上表说:“从前龙降落在夏朝宫廷,最终却成了周朝的祸患。《易经》说‘潜龙勿用,因为阳气还在下方’。查考旧有的典章,没有祝贺龙出现的礼仪。”晋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起初,陈群因为吏部不能审核天下的士人,所以让各郡国分别设置中正,州设置大中正,都选取本乡本土在朝廷任职、品德高尚且才能出众的人担任,让他们评定士人等级,分为九品,若有人言行优秀就提升等级,若道义有亏就降低等级,吏部依据这个来补充任命百官。这个制度实行的时间久了,中正有的不是合适的人选,奸诈弊病便日益滋生。刘毅上疏说:“如今设立中正,确定九品,等级高低全凭他们的主观决定,士人荣辱全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操控着君主的威福,侵夺了朝廷的权威,公开方面没有考核的责任,私下里没有被揭发的顾忌,他们用心各异,钻营求取的手段层出不穷,廉洁谦让的风气消失,争讼的习俗形成,我私下为圣朝感到羞耻!设立中正,对政治的损害有八点:等级高低随势力强弱而变,是非曲直依家族兴衰而定,同一个人,十天之内等级就可能不同,上品中没有寒门子弟,下品中没有豪门贵族,这是第一点。设置州都,原本是要选取州里众人所信服的人,用来平息不同意见,统一言论。如今却重视这个职位而轻视担任的人,使得相互矛盾的言论在州里横行,大臣之间结下猜忌仇恨的嫌隙,这是第二点。设立九品的根本原则,是因为才德有优劣,辈分有先后。如今却让优劣颠倒,先后错乱,这是第三点。陛下赏善罚恶,无不依据法令来裁决,唯独设置中正,把一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们,却没有赏罚的防范,又禁止人们诉讼,让他们肆意妄为,无所顾忌,那些受冤枉的人,积怨含屈,却无法让陛下知道,这是第四点。一个州的士人,多的有上千,有的迁徙到外地,有的在远方谋生,中正连面都没见过,何况了解他们的才能呢!而中正无论认识与否,都要评定等级写出评语,从官府获取赞誉,从流言中接受诋毁,凭自己判断就有不了解的弊端,听别人反映就有偏袒的偏见,这是第五点。寻求人才,是为了治理百姓,如今任职有成效的人有的被列入低品,在职没功绩的人却获得高等级,这是压制实际功劳而推崇虚名,助长浮华而废弃考核业绩,这是第六点。官职不同要求的能力也不同。如今不评定他们适合哪种才能,只分为九品,按品级选人,有的不符合才能所长,按评语选人,又被品级所限制,白白写出评语却与品级互相妨碍,这是第七点。九品中低品不说明其罪过,高品不列举其善行,各自凭着爱憎,培植私党,天下人怎能不放松德行修养而热衷于钻营,这是第八点。由此说来,职位名叫中正,实际上是奸邪的官府;事情名叫九品,却有八点损害。古今的失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我认为应当废除中正,取消九品,抛弃魏氏的弊法,另立一代好的制度。”太尉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也上疏说:“魏氏在战乱之后,士人迁徙流离,无法考察审核,所以设立九品制度,粗略地作为一时选拔任用的依据。如今全国统一,教化刚刚开始,我们认为应当全部废除这种不好的制度,都采用土断法,从公卿以下,以居住地为正籍,不再有寄居他乡、隶属远方异土的情况,彻底废除中正九品制度,让举荐善才、进用贤能,各自依据乡里的评议,这样浮华竞争自然就会停止,人们都会各自要求自己了。”始平王文学江夏人李重上疏,认为:“九品制度废除后,应当先允许迁徙,听任人们合并居住,这样土断法就能实行了。”晋武帝虽然认为这些话有道理,却最终没能改变制度。
冬季,十二月庚午日,大赦天下。
闰月,当阳成侯杜预去世。
这一年,塞外匈奴人太阿厚率领部落二万九千三百人前来投降,晋武帝把他们安置在塞内的西河。
随后,撤销宁州,将它并入益州,另设置南夷校尉来管理当地。
公元285年
春季,正月,尚书左仆射刘毅退休,不久去世。
戊辰日,任命王浑为尚书左仆射,王浑的儿子王济为侍中。王浑府中管事的人处理事务不当,王济依照法令加以惩处。王济的堂兄王佑,向来和王济不和,便趁机诋毁王济不能容忍自己的父亲,晋武帝因此疏远了王济,后来王济因事获罪被免官。王济生性豪放奢侈,晋武帝对侍中和峤说:“我要先责骂王济,然后再给他官做,怎么样?”和峤说:“王济才智出众、性格爽朗,恐怕不会屈服。”晋武帝于是召见王济,严厉地斥责他,接着问:“你心里很愧疚吧?”王济说:“关于‘尺布’‘斗粟’的民谣(讽刺兄弟不和),我常常为陛下感到羞愧。别人能让亲近的人变得疏远,我却不能让亲近的人更加亲近,这是我愧对陛下的地方。”晋武帝沉默不语。和峤是和洽的孙子。
这时,青、梁、幽、冀四州发生旱灾。
秋季,八月丙戌日初一,发生日食。
冬季,十二月庚子日,襄阳武侯王濬去世。
这一年,慕容删被他的部下杀死,部众又迎接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并立他为首领。慕容涉归和宇文部向来有仇怨,慕容廆请求讨伐宇文部,但朝廷不允许。慕容廆发怒,随即带兵入侵辽西,杀人抢掠很多百姓。晋武帝派遣幽州的军队讨伐慕容廆,双方在肥如交战,慕容廆的部众大败。从此慕容廆每年都侵犯边境,又向东攻打扶馀,扶馀王依虑自杀;他的子弟逃走,退保沃沮。慕容廆夷平了扶馀的都城,驱赶一万多人返回。
公元286年
春季,正月甲寅日初一,发生日食。魏舒称病,坚决请求退位,以剧阳子的身份免职。魏舒做事情,总是先行动后说话,退位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卫瓘给魏舒写信说:“每次和您一起讨论退位的事,天天都没结果,真可以说是‘刚看见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形容变化快)啊。”
夏季,慕容廆侵犯辽东,前扶馀王依虑的儿子依罗请求率领现有的部众恢复旧国,便向东夷校尉何龛求援,何龛派遣督护贾沈率兵护送他。慕容廆派遣他的将领孙丁率领骑兵在路上拦截,贾沈奋力作战,斩杀孙丁,于是恢复了扶馀国。
秋季,匈奴人都大博和萎莎胡各自率领部落十万多人到雍州投降。
九月戊寅日,扶风武王司马骏去世。
冬季,十一月壬子日,任命陇西王司马泰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司马泰是晋宣帝弟弟司马馗的儿子。
这一年,鲜卑拓跋悉鹿去世,他的弟弟拓跋绰继位。
公元287年
春季,正月戊申日初一,发生日食。
此时,太庙的殿堂塌陷,秋季九月,改建太庙,参与修建的有六万人。
这一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人又率领部落一万一千五百人前来投降。
公元288年
春季,正月壬申日初一,发生日食。
夏季,六月庚子日初一,又发生日食。接着,有三十三个郡国发生大旱。
秋季,八月壬子日,流星像雨一样坠落。
随后,发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