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魏太祖(曹操)做魏公时,任命赞令刘放、参军事孙资都为秘书郎。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任命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于是他们掌管机密事务。魏明帝(曹叡)即位后,二人尤其受到宠信,都加授侍中、光禄大夫,封为本县侯。当时,魏明帝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多次发动军事行动,心腹重任都由这二人掌管;每当有大事,朝臣集会议论,常常让他们决定是非,选择可行的方案去执行。中护军蒋济上疏说:“我听说大臣权势太重,国家就危险了;身边亲信太亲近,自身就会受到蒙蔽,这是古代最重要的警戒。过去大臣掌权,朝廷内外动荡不安;陛下毅然亲自处理各种政务,群臣无不恭敬肃穆。大臣并非不忠诚,但威权落在已经对大臣有所察觉,希望不要忘记身边的人。身边的人虽然忠诚正直、有长远考虑,未必比大臣贤能,至于逢迎讨好、迎合旨意,有时却很擅长。如今外面的人谈论,动辄就说中书省。即使他们恭敬谨慎,不敢与外臣交往,但有这个名声,还是会迷惑世俗之人。何况他们实际掌握着重要权力,每天在陛下眼前,倘若陛下因疲倦而对某些事做出决断,群臣见他们能改变事情走向,就会顺势迎合他们。一旦有了这个苗头,他们就会私下招揽党羽,褒贬毁誉必定兴起,功劳过失、赏罚奖惩必定会被更改,正直向上的人可能会被阻塞,曲意依附身边人的人反而会得志,他们凭借细微的机会进入,顺着形势发展而显露,陛下对他们亲近信任,就不会再猜疑察觉了。这是圣明的君主应当早已知晓的,对外多加留意,他们的形迹自然会显现;或许是朝臣害怕言论不合而受到身边人的怨恨,所以没人愿意上报。我私下希望陛下凝神静思,公正听取大臣的意见、全面观察近臣的言行,如果事情有不合情理、事物有不合实用的地方,就会改弦更张,远可与黄帝、唐尧比功,近可彰显武帝、文帝的业绩,岂能被身边亲信牵制呢!然而君主不能独自承担天下所有的事务,必须要有所托付;如果托付给一个大臣,除非有周公旦的忠诚、管仲的公正,否则就会有玩弄权术、败坏官职的弊端。如今能做柱石的大臣虽然少,但至于品行在一州中着称、智慧能胜任一官之职、忠诚守信、竭尽全力、各尽其职的人,还是可以一起驱使任用的,不要让圣明的朝廷有专任官吏的名声!”很可惜,魏明帝不听。
等到魏明帝病重,便开始考虑后事了,于是任命武帝的儿子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共同辅政。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魏明帝年少时与燕王曹宇关系很好,所以把后事托付给他。
刘放、孙资二人长期掌管机要,夏侯献、曹肇心中尤为不满;宫殿中有棵鸡栖树,二人互相说:“这棵树在这儿已经很久了,不知它还能活多久呢!”刘放、孙资害怕日后受到迫害,就在暗中谋划离间他们。燕王曹宇性情恭顺善良,诚恳地坚决推辞辅政之职。魏明帝召刘放、孙资进入卧室,问道:“燕王为什么这样?”二人低头看了一眼对方,才回答说:“燕王实在是自知不能承担重任罢了。”魏明帝问:“那谁可以胜任辅政大臣的职位?”当时只有曹爽独自在魏明帝身边,刘放、孙资便趁机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征召司马懿参与辅政。”魏明帝问:“曹爽能胜任这个职位吗?”曹爽吓得流汗,一时间不能回答。刘放踩他的脚,在他耳边说:“臣以死侍奉国家。”魏明帝听从刘放、孙资的建议,想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又中途变卦,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宫劝说魏明帝,魏明帝又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刘放说:“陛下应当亲手写下诏书。”魏明帝说:“我病重,不能写。”刘放立即上床,握住明帝的手强行写下诏书,于是拿着诏书出来,大声说道:“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官职,不得停留在宫中。”曹宇等人都流着泪出来了。
甲申日,下诏任命曹爽为大将军。魏明帝嫌曹爽才能不足,又任命尚书孙礼为大将军长史来辅佐他。当时,司马懿在汲县,魏明帝命令给使辟邪带着手诏去征召他。在此之前,燕王曹宇为魏明帝谋划,认为关中事务重要,应当派司马懿从轵关向西返回长安,事情已经施行。司马懿很快收到两份诏书,前后矛盾,怀疑京城发生了变故,于是急速入朝。
公元239年
春季,正月,司马懿到达京城,赶忙入宫觐见魏明帝。魏明帝握着他的手说:“我把后事托付给您,您要和曹爽一起辅佐幼子。死本来是可以忍受的,我强忍不死等待您,现在能够相见,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召来齐王、秦王二王给司马懿看,又指着齐王曹芳对司马懿说:“这就是他,您仔细看看,不要看错了!”又让齐王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叩头流泪。当天,便立齐王为皇太子。魏明帝不久后去世。魏明帝性格沉稳坚毅、聪明敏锐,凭自己的心意行事,选拔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摒弃浮华虚伪之人。出动军队、决定大事时,谋臣将相都佩服他的雄才大略。他记忆力特别强,即使是身边的小臣,他们的官阶、性情品行、经历事迹,以及他们的父兄子弟,一旦过目入耳,便终生不会遗忘。
对此,孙盛评论说:听长辈说,魏明帝天赋出众,站立时头发垂到地上,口吃不爱说话,但沉稳坚毅、善于决断。起初,各位大臣接受遗命辅佐朝政,魏明帝都把他们派到地方担任要职,朝政由自己亲自处理。他优待大臣,宽容正直的言论,即使有人直言极谏、触犯龙颜,他也从不加以诛杀,他作为君主的器量如此宏大。然而他不考虑建立德政、留传风化,不巩固宗族的根基,致使大权旁落,国家没有保障,真是可悲啊!
随后,太子即位,此时的他年仅八岁,即位后大赦天下。尊皇后为皇太后,加授曹爽、司马懿侍中,赐予符节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各种修建宫殿的劳役,都根据遗诏停止。曹爽、司马懿各领兵三千人轮流在殿内值宿,曹爽因为司马懿年纪和地位一向很高,常常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遇事都去咨询,从来不敢独断专行。
起初,并州刺史东平人毕轨以及邓飏、李胜、何晏、丁谧都有才名,但急于追求富贵,趋炎附势,魏明帝厌恶他们的浮华,因此对他们压制不用。曹爽一向和他们亲近友好,等到辅政以后,就迅速提拔他们,作为自己的心腹。何晏是何进的孙子,丁谧是丁斐的儿子。何晏等人共同推崇曹爽,认为大权不能委托给别人。丁谧为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禀告天子下诏书,改任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用尊贵的名号尊崇他,实际上想让尚书奏事时先通过自己,从而控制朝政的轻重缓急。曹爽听从了他的建议。二月,丁丑日,魏国任命司马懿为太傅,任命曹爽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各弟都以列侯身份侍从,出入宫廷,尊贵宠信无人能比。曹爽对待太傅,虽然表面上仍有礼貌,但各种兴师动众的事情,很少再征求司马懿的意见了。曹爽调吏部尚书卢毓为仆射,并任命何晏代替他的职位;同时,任命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何晏等人依仗权势专断行事,依附他们的人就升职,违背他们的人就罢官,朝廷内外的人都看他们的眼色行事,没人敢违抗他们的旨意。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何晏)外表平静而内心浮躁,为人狡诈、贪图利益,不考虑根本事务,我担心他一定会先迷惑你们兄弟,这样仁人志士将会远离,朝政就会荒废了!”何晏等人于是和傅嘏不和,借小事罢免了傅嘏的官职。又把卢毓调出京城任廷尉,毕轨又上奏诬陷卢毓,使他被免官,众人对此议论纷纷,大多为卢毓辩冤,才又任命他为光禄勋。孙礼为人正直不屈,曹爽觉得他会影响自己做事,就把他调出京城任扬州刺史。
三月,魏国任命征东将军满宠为太尉。
夏季,四月,吴国督军使者羊道攻打辽东守将,俘虏百姓后离去。
蜀汉蒋琬担任大司马,东曹掾犍为人杨戏,向来性情简慢,蒋琬和他交谈时,他时常不回应。有人对蒋琬说:“您和杨戏说话,他却不应答,这也太怠慢了!”蒋琬说:“人心不同,就像人的面貌各不相同一样,表面顺从背后却有异议,这是古人所告诫的。杨戏要是称赞我对,那不是他的本心;要是反对我的话,又会彰显我的过错,所以他沉默不语,这正是杨戏的爽快之处啊。”
另外,督农杨敏曾经诋毁蒋琬说:“做事糊涂,实在比不上前人。”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追究惩治杨敏,蒋琬说:“我确实比不上前人,没什么可追究的。”主管官员请求询问杨敏说的“糊涂”是什么情况,蒋琬说:“如果我确实比不上前人,那么事情就处理不好,事情处理不好,就是糊涂了。”后来杨敏因事获罪被关进监狱,众人还担心他一定会被处死,蒋琬却没有偏袒或成见,杨敏得以避免被判重罪。
秋季,七月,魏帝开始亲自上朝处理政事。
八月,魏国大赦天下。
冬季,十月,吴国太常潘濬去世。随后,吴王任命镇南将军吕岱接替潘濬的职位,让他和陆逊共同掌管荆州的文书事务。吕岱当时已经八十岁,向来身体强健,做事勤勉,亲自处理公务,和陆逊同心协力,有好的建议相互谦让,南方的士人都称赞他。十二月,吴国将领廖式杀死临贺太守严纲等人,自称平南将军,攻打零陵、桂阳,使交州各郡动荡不安,部众有几万人。吕岱自行上表请求出兵,连夜赶路,吴王派遣使者追授他交州牧一职,还派遣将领唐咨等人陆续率军前往,讨伐了一年,打败了廖式,斩杀廖式及其党羽,各郡县全部平定。吕岱又返回武昌。
吴国都乡侯周胤率领一千士兵驻守公安,因有罪被迁徙到庐陵;诸葛瑾、步骘为他求情。吴王说:“过去周胤年轻,起初没有功劳,却凭空得到精锐部队,被封为侯将,这都是因为思念周瑜才对他格外照顾。但周胤依仗这些,酗酒淫乱,肆意放纵自己的行为,我前后多次告诫,可他却毫无悔改之意。我对周瑜的情义,和你们二位一样,希望周胤能有所成就,所以这份心意从未停止!但迫于他的罪恶,不宜马上让他回来,暂且想让他吃点苦,让他自己醒悟罢了。他是周瑜的儿子,又有你们二位在中间说情,倘若他能改正,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周瑜哥哥的儿子偏将军周峻去世,全琮请求让周峻的儿子周护统领他的军队。吴王说:“过去打败曹操,开拓占据荆州,都是周瑜的功劳,我常常没有忘记。起初听到周峻去世,还想任用周护。但听说周护性情品行险恶,任用他只会招致祸患,所以就改变了主意。我思念周瑜,这份心意难道有尽头吗!”
十二月,诏令恢复以建寅之月(农历正月)为一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