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吴国丹杨、吴、会稽三郡的山民再次起兵作乱,攻陷了所属县城。随后,吴王将三郡的险要地区划分出来设置东安郡,并任命绥南将军全琮兼任太守。全琮到任后,明确赏罚制度,招引劝降叛乱者,几年时间,就收降了一万多人。随后,吴王召全琮返回牛渚,同时撤销了东安郡。
冬季,十月,清河王曹冏去世。
这时,吴国陆逊上书陈述此时应该做的事,劝吴王施行恩德、放宽刑罚,减轻赋税、停止征调徭役。又说:“忠诚正直的话,往往不能尽情陈述;只求容身的小臣,却常把私利之事上报。”吴王回复说:“《尚书》记载‘我有过失你要辅佐’,而你说不敢尽情陈述,这怎么能算忠诚正直呢!”于是命令有关部门把所有法令条文都写出来,派郎中褚逢送到陆逊和诸葛瑾那里,让他们对觉得不妥的地方进行修改增减。
十二月,魏明帝任命钟繇为太傅、曹休为大司马,依旧都督扬州军事;曹真为大将军,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华歆请求把职位让给管宁,但是魏明帝不同意。随即便征召管宁为光禄大夫,命令青州官府供给安车和随从吏员,按照礼仪遣送,管宁还是没有前来。
这一年,吴国交趾太守士燮去世。随后,吴王便任命士燮的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兼任九真太守,任命校尉陈时接替士燮的交趾太守职位。交州刺史吕岱因交趾地处偏远,便上表请求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任命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自己担任刺史;并派遣戴良和陈时向南进入交趾。而士徽自行任命为交趾太守,发动宗族武装抵抗戴良,戴良停留在合浦。交趾人桓邻是士燮提拔起来的官吏,他叩头劝谏士徽,让他迎接戴良。士徽发怒,用鞭打死了桓邻,桓邻的哥哥桓治集合宗族武装攻打士徽,但是没有取胜。吕岱上疏请求讨伐士徽,率领三千士兵,日夜兼程渡海前往。有人对吕岱说:“士徽凭借几代人的恩德,一州的人都归附于他,万万不可轻视。”吕岱说:“如今士徽虽然怀有叛逆之心,但没料到我们会突然到来;如果我们秘密进军、轻装疾进,趁他没有防备突然发动袭击,必定能打败他。如果滞留在这不快速进军,让他起了疑心,到时据城固守,七郡的各少数民族就会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到那时即使有智慧的人来攻打他,又怎么会成功呢!”于是便率军出发,经过合浦后,与戴良一同前进。吕岱任命士燮的弟弟士辅为师友从事,并派他前去劝说士徽。士徽率领他的六个兄弟出城投降,可吕岱把他们全都杀了。
对此,孙盛评论说:安抚远方、团结近处,没有比诚信更好的方法了。吕岱让士辅担任师友从事,派他去传递诚信的誓言;士徽兄弟赤身露体投降,真心交出性命,吕岱却趁机消灭他们来求取功利,君子由此可知吕氏的福运不会长久。
随后,士徽的大将军甘醴和桓治率领官吏百姓一起攻打吕岱,吕岱奋力反击,最终打败了他们。于是便撤销了广州,恢复了原来的交州建制。吕岱进军讨伐九真,斩杀俘获的人数以万计;又派遣从事向南宣扬威望命令,直到境外的扶南、林邑、堂明各国的国王,都分别派遣使者向吴国进贡。
公元227年
春天的时候,吴国的解烦督胡综、番阳太守周鲂去攻打彭绮,最后把他给活捉了。之前,彭绮自称组织义兵,要帮魏国讨伐吴国,有人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趁机打吴国肯定能成功。魏明帝问中书令太原人孙资怎么看,孙资说:“番阳那些地方的宗族势力,之前也多次举事,但兵力弱、又没远见,很快就垮了。当年文皇帝分析过吴国,说洞浦之战杀了他们一万人,缴了几千艘船,结果没过几天,逃散的人又聚起来了。江陵被围了好几个月,孙权就派一千多人守东门,国家也没乱,这说明他们法令严明、上下齐心。所以彭绮这事,估计也成不了孙权的大麻烦。”后来,彭绮果然失败被杀了。
二月,在邺城修文昭皇后的陵寝。王朗前去视察,看到老百姓大多都很贫穷,可明帝还在大修宫室,就上奏劝说道:“以前大禹想解决天下的大问题,自己的宫室就搞得很简陋,衣食也很节省;勾践想扩大地盘,就约束自己和家人,省家里的钱来给国家用;汉文帝、汉景帝想把家业发扬光大,就放弃建百金的露台,穿粗布衣服显示节俭;霍去病只是个中等本事的将军,还说匈奴没灭,不盖自己的府第。这都是说,心里装着远方的事,就会忽略近处的享受;要处理外面的事,内部就得简单点。现在建始殿前面,够开朝会;崇华殿后面,够安排宫里人;华林园、天渊池,够游玩宴饮了。要是先把宫门外的观楼建好,修修城墙,其他工程等年景好了再说,专心搞农业、存军粮,那百姓富足、军队强大了,敌人自然会来归顺。”
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带各路军队北上,驻守汉中,让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管留守府的事。临走前,诸葛亮上奏说:“先帝开创大业没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成三块,咱们益州国力弱,这真是国家危急的时候。但宫里的大臣还在努力,外面的将士还在拼命,都是因为记得先帝的恩情,想报答陛下。陛下真该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发扬先帝留下的美德,鼓舞大家的志气;别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讲道理,把忠臣进谏的路堵了。
宫廷和丞相府,其实是一个整体,奖励好人好事、惩罚坏人坏事,不应该有两样标准。要是有干了坏事触犯法律的,或者尽忠做好事的,都该交给相关部门去评定赏罚,这样才能显出陛下治理的公正严明,不能有偏袒私心,让宫里宫外的法令不一样。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这些人,都是心地善良、诚实可靠、忠诚正直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觉得宫里的事,不管大小,都该问问他们的意见再做,这样肯定能弥补疏漏,带来更多好处。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好、处事公正,懂军事,以前试用过,先帝都夸他有本事,所以大家商量着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觉得军营里的事,都问问他,肯定能让军队和睦,好坏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根由。先帝活着的时候,每次跟我聊起这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那时候的事叹气痛恨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正派贤良、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汉室重新兴盛,很快就能实现了。
我本来是个普通的老百姓,在南阳自己种地,只想在乱世里保住性命,没想过在诸侯中出名。先帝不嫌弃我地位低贱、见识浅薄,委屈自己,三次到我草屋里来拜访我,问我当今天下的事。我被他感动,就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遇到战败,在最艰难的时候接受了重任,从那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托付后,日夜担心,怕办不好辜负了先帝的信任。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也充足了,该鼓励三军北上平定中原了。希望能尽我这点平庸的本事,除掉那些奸邪坏人,恢复汉室,回到旧都,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本分。至于考虑事情的得失、提些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贼寇、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要是没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要是郭攸之他们怠慢了,也得责备他们,让大家知道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该多想想,问问好的治国办法,采纳正确的意见,好好记着先帝的遗诏。我受恩太多,现在要走了,写这表的时候泪流满面,不知道该说啥了。
之后诸葛亮就进军,驻扎在沔水北岸的阳平石马。
同时,诸葛亮征召广汉太守姚伷到丞相府当属官,姚伷还推荐了不少文武人才。诸葛亮夸他说:“对国家忠诚有益的事,没有比推荐人才更重要的了。推荐人往往会偏向自己喜欢的类型,现在姚掾能兼顾刚柔不同的人才,让文武官员都能发挥作用,真算得上学识广、品行正了。希望各位属官都以他为榜样,别辜负了朝廷的期望。”
魏明帝听说诸葛亮在汉中,想大举出兵进攻,便去征求散骑常侍孙资的意见。孙资说:“从前武皇帝征讨南郑,收服张鲁,阳平之战历经艰难险阻才取得胜利,后来又亲自率军救出夏侯渊的部队,多次说‘南郑简直是个天然的牢狱,中间的斜谷道就是五百里长的石穴’,这是感叹那里地势深险,也是庆幸救出夏侯渊部队时的话。再说,武皇帝用兵如神,看到蜀军盘踞在山岩之中,吴军窜逃到江湖之上,都加以回避,不强迫将士死战,不争一时的怒气,这正是所谓的见可胜才战,知难而退啊。如今如果进军南郑讨伐诸葛亮,道路艰险,估计需要精兵以及转运物资的兵力,加上镇守南方四州、抵御吴军的兵力,总共要十五六万人,还必定需要另外征调人力。这样会使天下骚动,耗费巨大,这实在是陛下应该深思的。防守与进攻相比,费力相差三倍。只需用现有兵力分派大将据守各险要之地,威势足以震慑强敌,安定边疆,将士可以养精蓄锐,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几年之后,中原日益强盛,吴、蜀两国必定会自行衰败。”魏明帝于是停止了出兵的计划。
当初,魏文帝废除五铢钱,让百姓用粮食和布帛作为货币,民间弄虚作假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争相把粮食弄湿来谋利,把绢帛织得很薄来交易,即使处以严刑,也无法禁止。司马芝等大臣在朝堂上谈论这件事,认为:“使用货币不仅能使国家富足,也能减少刑罚,如今不如重新铸造五铢钱更合适。”夏季,四月,乙亥日,魏国恢复使用五铢钱。
甲申日,魏国开始在洛阳营建宗庙。
六月,魏国任命司马懿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率领所属部队镇守宛城。
冬季,十二月,魏明帝立贵嫔河内人毛氏为皇后。起初,明帝做平原王时,娶了河内人虞氏为妃;等到即位后,虞氏没能立为皇后,卞太后安慰劝勉她。虞氏说:“曹家向来喜欢立地位低贱的人,没有以道义推举的。皇后掌管宫内事务,君主处理外部政务,两者相辅相成;如果不能有好的开始,就不会有好的结局,恐怕必定会因此亡国断祀啊!”虞氏于是被废黜,送回了邺城的皇宫。
当初,太祖、世祖都曾商议恢复肉刑,因战事繁忙而未能实行。等到明帝即位,太傅钟繇上书说:“应该像汉景帝时的法令那样,对应当判处死刑而愿意斩右趾的人,允许他们这样做;对黥、劓、左趾、宫刑,仍像汉文帝时那样改用髡刑和笞刑,这样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命。”明帝下诏让公卿以下官员讨论,司徒王朗认为:“肉刑废除已经几百年了;如今恢复,恐怕减轻刑罚的条文还没被百姓看清,而恢复肉刑的消息已经传到敌国耳中,这不是招抚远方之人的办法。现在可以按照钟繇的建议,对那些应当减轻死罪的人,改为减死髡刑,如果觉得太轻,可以加倍他们服劳役的年限。这样对内有以生换死的莫大恩德,对外没有以砍脚代替脚镣的骇人听闻的名声。”参与讨论的有一百多人,多数赞同王朗的意见。明帝因吴、蜀尚未平定,就暂且搁置了这件事。
这一年,吴国昭武将军韩当去世,他的儿子韩综荒淫无道,害怕获罪,闰十二月,率领家属和部曲前来投奔魏国。
当初,孟达受到魏文帝的宠信,又和桓阶、夏侯尚关系密切;等到魏文帝去世,桓阶、夏侯尚也都去世了,孟达心中不安。诸葛亮得知后便派人引诱他,孟达多次和诸葛亮通信,暗中答应归蜀。孟达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申仪就秘密上表告发了他。孟达听说后,心里惶恐不安,想举兵反叛。司马懿写信安慰劝解他,孟达犹豫不决,司马懿于是暗中率军讨伐。将领们说:“孟达和吴、蜀有联系,应该先观察动静再行动。”司马懿说:“孟达没有信义,现在正是他怀疑犹豫的时候。应当趁他还没拿定主意,迅速解决他。”于是率军日夜兼程,八天就到了孟达的城下。吴、蜀各自派遣偏将向西城的安桥、木阑塞进军救援孟达,司马懿分派将领抵御。起初,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城离洛阳八百里,离我这里一千二百里。他们听说我举事,必定要上表报告天子,往返商议,至少要一个月,到那时我的城池已经坚固,军队也已做好准备。我这里地势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我没什么可担心的。”等到司马懿的军队到达,孟达又告诉诸葛亮说:“我举事才八天,敌军就到了城下,多么神速啊!”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做不到。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让我们得以在审视历史的过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感悟王朝的兴衰,探寻社会发展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