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75章 顺帝求后迷择立,群臣进谏论兴衰

第75章 顺帝求后迷择立,群臣进谏论兴衰(2 / 2)

此时的鲜卑又来侵犯朔方郡了。

十二月,朝廷任命宗正、弘农人刘崎为司徒。

这一年,于阗王放前杀死了拘弥王兴,立自己的儿子为拘弥王,然后派使者向朝廷进贡。敦煌太守徐由请求出兵讨伐于阗。顺帝赦免了于阗王的罪行,下令让他归还拘弥国故地,但放前不肯听从。

公元130年夏季四月,京城发生了旱灾。京城以及十二个郡和封国又发生了蝗灾。

定远侯班超的孙子班始娶了顺帝的姑姑阴城公主。阴城公主骄横淫乱,毫无道德底线。班始心中长期积累着愤怒,于是就怀揣利刃杀死了公主。冬季十月,班始因罪被处以腰斩之刑,他的同胞兄弟也都被公开斩首示众。

公元131年春季二月,河间孝王刘开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政继承了王位。刘政为人傲慢凶狠,从不遵守法律。顺帝认为侍御史、吴郡人沈景刚强有能力,于是就将他提拔为河间国相。沈景到达河间国后,就前去谒见刘政,刘政衣冠不整,像簸箕一样伸开两腿坐在殿上;侍郎唱名参拜时,沈景就站在那里不行礼,还询问刘政在哪里。虎贲卫士说:“这不是大王吗?你眼睛长哪里去了?”沈景说:“大王衣冠不整,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我现在是来谒见大王的,难道是来谒见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吗!”刘政听后就感到很惭愧,于是就更换了正式服装,沈景这才参拜;出来后,沈景在宫门外停住,并请来刘政的太傅,责备他说:“先前我从京城出发,面见皇上接受诏命,皇上说因为大王不恭敬,所以让我来督察。你们白白享受朝廷的爵位俸禄,竟然没有尽到训导的责任!”接着沈景就上奏朝廷,请求将太傅治罪,顺帝就下诏责备刘政,并追究太傅的责任。沈景则是趁机逮捕了一批奸邪之徒,并上奏朝廷,查办他们的罪行,又处死了其中行为特别恶劣的几十人,还放出了一百多名含冤入狱的人。刘政于是改变自己傲慢无礼的行为,开始悔过自新了。

顺帝认为伊吾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又靠近西域,匈奴常利用它进行劫掠;三月,朝廷便再次下令在伊吾开设屯田,和永元年间的做法一样,又设置了伊吾司马一人。

当初,汉安帝轻视文学经术,导致博士不再讲学,学生们相互之间懈怠散漫,学校校舍坍塌破败也没人管理,地上还长满了蔬菜,有的牧童、樵夫还在鼓励后来的学子,顺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秋季九月,朝廷就下令开始修缮太学,共建造了房舍二百四十间,一千八百五十室。

此时的护乌桓校尉耿晔派兵攻打鲜卑,并取得了胜利。

护羌校尉韩皓将湟中的屯田迁移到两河之间,以此来进逼各羌人部落。韩皓因事获罪被召回,朝廷就任命张掖太守马续接替他担任护羌校尉。两河之间的羌人部落认为屯田与他们靠近,担心会被算计,于是就解除了两国之间的仇怨,并且结盟立誓,各自做好了防备。随后,马续就上书朝廷,请求将屯田迁回湟中,羌人这才安心了。

当时,顺帝想立个皇后。可他有四个特别宠爱的贵人,实在拿不定主意该选谁,就说要通过抽签,让老天爷帮忙做决定。

这时,有几个大臣,像尚书仆射胡广(南郡人)、尚书郭虔(冯翊人)和史敞,就赶紧劝顺帝:“陛下,我们看到诏书说要抽签选皇后。可翻遍古书,再看看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压根就没有这么干的。靠抽签、算卦选出来的,不一定是贤德的人;就算碰巧选对了,也不是因为她人品好才选上的。一般来说,一个人要是真有好品德,小时候就能看出来;而且皇后是天注定的,老天爷会给她不一样的气质。所以,咱们应该先从清白人家的姑娘里挑,再从里面选品德好的。要是大家品德都差不多,就比年龄;年龄一样,就看长相。最后参考古书的说法,再请陛下您自己拍板。”顺帝觉得有道理,就听了他们的建议。后来,恭怀皇后的侄子梁商,他家女儿被选进宫做了贵人。顺帝经常单独叫她来侍寝,可这梁贵人每次都不着急,还劝顺帝说:“男人要像太阳一样,对大家都好;女人不能独占宠爱。就像《诗经》里《螽斯》写的,子孙多了家族才兴旺。希望陛下能像下雨一样,雨露均沾,多宠幸其他的妃嫔,这样我也不会被人说闲话。”顺帝一听,就觉得这姑娘明事理、有德行,于是对她好感倍增。

公元132年正月,顺帝正式策立贵人梁氏为皇后。不久京城就遭遇了旱灾。

三月,扬州六郡有个叫章河的妖贼团伙,带人攻打了四十九个县,还杀了不少县官。当月朝廷就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阳嘉”。

四月,皇后的父亲梁商被加封为特进,没多久又升任为了执金吾(掌管京城警卫的高官)。

冬季,护乌桓校尉耿晔派乌桓首领戎末魔突袭鲜卑,结果大获全胜。但鲜卑人又来侵犯辽东属国,耿晔只好把军队调到辽东无虑城驻防。

此时的尚书令左雄终于是看不下去官场的乱象了,就上书给顺帝说:“以前汉宣帝时,官员任期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现在的地方官调动太频繁,个个只想短期捞政绩,把杀人当威风,把搜刮百姓当本事,反而觉得安抚百姓是没用,守法就是没能力。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滥用刑罚,一言不合就能闹出人命,他们把百姓当仇人,征税像抢钱一样。

监察官员也和贪官互相勾结,看见坏事不举报,考核政绩只看表面,结果让老实人受到了打压,弄虚做假的人升官像坐火箭一样。基层小官俸禄低,只能靠百姓养活,清廉的官员勉强能糊口,贪腐的官员就中饱私囊。朝廷还不断摊派杂税,迎来送往的浪费钱,导致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天灾人祸都是因为这些才发生的!

对此,我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1. 对于政绩好的官员就直接加薪,最好别频繁调动,除非父母去世,否则不准随便离职。

2. 对于违法乱纪的就终身禁止做官,逃跑的就流放家属。

3. 对于基层官员要用清白的儒生,并提高他们的待遇,只有任职满一年才能被上级征召。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歪风邪气的滋生,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顺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下令重申官员离职的禁令,并让有关部门考察吏治,但因为损害了宦官的利益,所以这个政策最终没能落实。

这时,左雄又给顺帝提建议说:“孔子说人到四十岁才不困惑,《礼记》也说四十岁才适合做官。以后察举孝廉,年龄不到四十岁的不能推荐。被推荐的人要先到公府报到,对于儒生要考察儒家经典,对于文吏要考写奏章,考试结果要在端门公示,看看有没有弄虚作假,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发现有特殊才能的人,以此来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要是有人违反规定,就得依法治罪。当然,如果有特别牛的人才,比如像颜回、子奇那样的,就不用受年龄的限制。”顺帝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但胡广、郭虔、史敞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选拔人才应该看重能力,不能卡死年龄。比如陈平的六条奇计,又不是从经学里学来的;子产、晏子治理地方,也不是靠写奏章;甘罗、子奇当官的时候都没到四十岁,终军、贾谊二十岁就出名了。以前的选拔制度从来没有这么改过,现在却因为一个人的建议就改规矩,至于这建议好不好还不知道呢,因此大家都不服气。这么大的事也不跟大臣们商量,如果推行后有人反对,朝廷就会很被动。应该让百官一起讨论,看看大家的意见再做决定。”但顺帝没听他们的。

后来朝廷正式下令:“郡国察举孝廉,必须在四十岁以上;儒生得懂儒家经典,文吏得会写奏章。除非有颜回、子奇那种奇才,否则不能例外。”结果广陵郡推荐了个叫徐淑的孝廉,年龄不够四十。尚书郎就质问他,他还拿诏书里“不拘年龄”的例外条款来辩解。左雄就直接怼他:“颜回能闻一知十,你能做到吗?”徐淑被问的哑口无言,最后被打发回去了,就连推荐他的郡守也被免职了。

对此,袁宏说:“定制度得务实。古代说四十岁做官,只是说壮年适合从政,并不是死板规定。颜回、子奇这样的天才百年难遇,拿他们当例外标准太偏了。不过左雄这人很公正,坚决推行制度,后来胡广等十多个郡守都因为乱推荐人被免职,只有陈蕃、李膺等三十多人合格当上郎中。从此地方官不敢乱推荐,直到永嘉年间,察举制度都很公正,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闰月庚子日这天,恭陵的百丈庑发生了火灾。顺帝听说北海有个叫郎顗的人,精通阴阳之学,估计又要找人来占卜灾异了。

公元133年春季正月,顺帝下诏让公车署征召郎顗,并向他询问灾异现象出现的缘由。郎顗上奏章说:“三公如同天上的三台星,虽不同于帝王,但若是施政偏离了正道,就会导致气候异常。如今在位的三公,争相空谈虚论,享受国家丰厚的俸禄,却毫无忧国忧民之心。他们悠闲怠惰,装病避事,一旦收到皇帝的策书、得到赏赐,立刻就能‘病愈’复职,这病怎么好得这么容易呢?要是靠这种人消除灾异、实现天下太平,这怎么可能呢!

如今选拔州牧、郡守,都由三公负责;地方长官不称职,就追究州郡的责任,那州郡选拔失误,怎能不问责举荐的三公呢?但陛下要是对三公越发的优待,小的管束繁琐’的道理。三公并非我的仇人,我也不是狂夫乱语,之所以发愤忘食、恳切的进言,实在是希望国家能够走向兴盛太平。我说话直爽,即便因此获罪致死也不遗憾!”接着,郎顗又列举了七项治国的建议:

1. 停止劳民工程:皇陵发生火灾,应该体恤百姓的劳苦,停止修缮宫殿的徭役。

2. 重用贤良大臣:立春后气候异常寒冷,应选拔良臣辅助圣明教化。

3. 节约开支备灾:今年是“少阳”之年,春季可能干旱、夏季必有水灾,应遵循旧典,厉行节约。

4. 释放宫女婚配:去年八月火星(荧惑)在轩辕星区徘徊,此时应该精简宫女,允许她们出宫婚嫁。

5. 警惕羌族叛乱:去年闰十月的时候,西方有白气从“天苑星”趋向“参星”左足,进入“玉井星”区域,恐怕立秋后羌族会有叛乱,需提前通告各郡严加防备。

6. 立秋后再行考劾:本月十四日出现了白虹贯日的景象,这就预示着刑狱不当,建议朝廷内外官司一律等到立秋后再考核官员、处理案件。

7. 修订法律政令:汉朝建立至今已经339年了,按《诗经》“三期”中的说法,应该大幅清理繁琐的法令,顺应天道变革。这就如同从春到夏需换青色服饰为绛红色一样,自文帝减轻刑罚至今已经三百年了,如今细微的禁令日益繁琐,圣王之法应像江河一样,让百姓容易避开违规,而不是动辄就触犯了法律。

二月的时候,郎顗又给皇帝上书了。他在信里大力推荐黄琼和李固,说这两个人特别有本事,应该打破常规,直接提拔重用。

郎顗还提到:“从冬天到春天,老天爷一直没下雨,而且还老是刮西风,这明显不符合季节该有的样子。朝廷为了求雨,花费了不少心思,又是诚心诚意地祈祷,又是祭祀各路山神河神,甚至还照着古法暴晒土龙、挪动集市,想尽办法求老天爷下雨。但我觉得,老天爷回应人间的事,不会被表面的虚假行为糊弄;灾害出现,其实是在提醒咱们,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要是祈祷一下就能下雨,祭祀一下就能挡住水灾,那这世上就不会年年闹灾荒,太平日子早就来了。可现在灾荒还是接连不断,说明光做这些表面功夫,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奏书呈上后,顺帝特别任命郎顗为郎中,但他称病推辞,不肯就职。

三月,使匈奴中郎将赵稠派遣从事官率领南匈奴军队出塞攻打鲜卑,最终大败敌军。

顺帝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因为乳母宋娥在他即位这事上出过力、参与了谋划,所以顺帝就想封宋娥为山阳君;同时,还打算封执金吾梁商的儿子梁冀为襄邑侯。

尚书令左雄知道后,就悄悄地给顺帝上奏说:“当年高皇帝(刘邦)定下规矩:不是刘家的人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能封侯。孝安皇帝在位时,封了江京、王圣这些宦官和外戚,结果就发生了地震;永建二年,因为‘拥立有功’又乱封爵位,接着就出现了日食。那些懂阴阳术数的人都说,这些灾祸就是乱封爵位招来的。现在青州正闹饥荒,盗贼还没平定,实在不应该因为一点小恩情,就破坏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啊。”但是顺帝没听左雄的劝。

左雄不死心,又跑去劝顺帝:“哪个皇帝不想亲近忠臣、远离小人啊?可为啥历来都是忠臣倒霉、小人得势呢?还不是因为做君主的听不进去忠言,就喜欢听小人说那些奉承话。被判刑受罚,这谁都害怕;能得到荣华富贵,这也是人人都想要的。所以这世道才到处都是阿谀奉承的人,忠臣没几个,害得皇帝天天只听得到好话,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最后国家就危险了。陛下您顾念乳母以前照顾您的恩情,想赏赐她,这我能理解。可以前的规矩里,就没有给乳母封爵位的先例。先帝封王圣为野王君,结果她在宫里搬弄是非,还参与废立皇帝这种大事,活着的时候被天下人骂,死了大家都拍手称快。现在宋娥虽然生活节俭,但要是给她和王圣一样的爵位,恐怕会让她改变原本的操守,老百姓也会担心又出乱子。您不如就按我之前说的,每年给宋娥千万钱,这样一来,既表达了您的感恩,对内尽到了情分,对外也不会招来大家的非议。至于梁冀封爵这事,也不用着急,等灾荒和灾祸过去了,再慢慢商量也不迟。”

梁冀的父亲梁商听说了这事,就不想让儿子陷入麻烦,于是就主动上书,请求收回给梁冀的封爵。他连着写了十多封奏疏,顺帝最后才很不情愿地答应了。

夏天四月,京城发生了地震。

五月,顺帝就下诏书,让朝廷里的高官们大胆说出朝廷施政的毛病,还要求每人推举一个品行忠厚老实的人出来做官。这时,左雄又给皇帝上书说:“以前先帝封王圣当野王君,结果汉阳就地震了;现在封宋娥当山阳君,京城又地震了。太后和外戚这些势力一旦太专权,灾害就更严重了。我前前后后说了好多回,封爵位是国家的大事,皇帝可以私下赏赐钱财,但不能随便给官职,应该把宋娥的爵位收回来,这样说不定能消灾。现在梁冀已经辞掉了封爵,宋娥也该学他,主动辞让才对。”

左雄说得情真意切,宋娥表面上也有点害怕,于是就假装推辞了一下,但顺帝舍不得,最后还是封她当了山阳君。

那时候,大司农刘据因为工作上出了点错,就受到了皇帝的责备,还被叫到尚书台去。去的时候,有人在旁边又喊又催,甚至还用鞭子抽他。左雄就跟皇帝说:“九卿地位只比三公低一点,都是朝廷的重臣,平时言行都有严格的礼仪规矩。从孝明皇帝那时候开始,才有鞭打大臣的做法,这和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符。”顺帝觉得有道理,从那以后,九卿就不用再受被鞭打的侮辱了。

戊午日这天,司空王龚被撤职。

六月,朝廷让太常鲁国人孔扶当了司空。

丁丑日这天,洛阳宣德亭的地面裂开了,裂缝有八十五丈长。随后,顺帝就把公卿们举荐的那些敦厚质朴的人召集起来,让他们针对朝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专门问了当下朝政的毛病和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李固回答说:“以前孝安皇帝改了老祖宗定下的规矩,给乳母封爵,结果惹出了一堆麻烦,还差点把皇位继承的大事搞乱,害得陛下之前处境艰难。现在陛下好不容易登上了皇位,老百姓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按理说经历了这么多问题,正是该好好改革,推行好政策的时候,但有些人居然说‘现在的政事和以前没区别’,我在民间听到这话,心里感到特别难受!

汉朝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经历了十八位皇帝,不是没有皇帝受过乳母的照顾,也不是不想给乳母荣华富贵,但皇帝们对上要敬畏天命,对下要遵循古训,知道随便封爵不对,所以都没这么干。现在宋乳母就算有功劳、做事勤恳了一些,多给她点赏赐就行了,裂土封国实在不合老规矩。听说宋乳母性格谦虚,肯定会推辞封爵,陛下应该成全她,这样对大家都好。

历代皇后和外戚家族很少有能善终的,难道是他们天生就不行?其实是因为他们地位太高、权力太大,而老天爷最讨厌太满的东西,如果不知道收敛,肯定要倒霉。先帝宠信阎氏,封爵太随意,结果阎氏很快就倒台了。《老子》说过,做事太冒进的人,失败得也快。现在梁氏作为皇后的家族,按规矩不用向皇帝称臣,给他们高点的爵位还说得过去,但梁氏全家都跟着风光,待遇比以前永平、建初年间的外戚都好。应该让步兵校尉梁冀和其他在宫里当官的梁家人,都回到普通职位,削弱外戚的权力,把朝政大权收归国家,这样不好吗?

另外,诏书禁止侍中、尚书这些近臣的子弟当官和被推举为孝廉,是怕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走后门。但中常侍天天在皇帝身边转悠,权势大得很,他们的子弟能够随意当官却没有限制,就算他们表面上不插手地方事务,也有人会主动讨好他们,以此来推举他们的子弟。现在应该立个死规矩,让中常侍的子弟和其他近臣子弟一样受限制。以前馆陶公主想让自己的儿子当郎官,但是明帝没答应,最后只给了一千万钱,因为明帝看重官职人选,知道用人不当会害了百姓。我听说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候羊迪这些人没什么功劳,刚当官就掌握实权,这虽然是小事,但时间长了会坏了老规矩。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得守住,一旦政策出了错,一百年都不一定能改回来。《诗经》里说,皇帝要是施政不对,老百姓都得遭殃,说的就是周王改了祖制,害得百姓受苦。

现在朝廷里的尚书部门,就像天上的北斗星。北斗星是老天爷发布命令的地方,尚书就是皇帝发布命令的部门。北斗星掌管四季变化,尚书负责把皇帝的命令传遍天下,他们身上的责任重大,如果他们办事不公平,肯定会招来灾祸,所以一定要谨慎挑选尚书的人选。现在和陛下一起治理国家的,外面有公卿、尚书,里面有常侍、黄门,大家就像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对外管理地方,对内受朝廷制度的约束。标杆歪了影子就会倾斜,源头的水干净了,下游的水才会清澈,这就像敲一下树根一样,树枝都会跟着动。所以说,朝廷的政策可不能有一点差错,整顿朝廷风气,是现在最要紧的事。

皇帝治理国家就像治水要修堤坝一样。堤坝修得好,就算遇到大暴雨,也不会发生洪水灾害;政策制定得好,就算遇到灾年,也不用太担心。但要是堤坝漏了,就算上万人一起修也难以修好;政策坏了,就算有能人来救也救不回来。现在朝廷看着还行,但已经有小问题了。要是把国家比作人的身体,朝廷就是心腹,地方就是四肢,心腹生病了,四肢也动不了。所以我最担心的就是朝廷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地方上的小毛病。要是能把朝廷内部整顿好,就算有盗贼、水灾旱灾,那也不用怕;但要是朝廷内部乱了,就算没有天灾,国家也就危险了。

除此之外,还应该减少宦官的权力,只留两个正直有品德的常侍在皇帝身边办事,五个有才能的小黄门在宫里干活。这样,大家才不会有意见,国家才能太平!”

扶风郡功曹马融说:“现在朝廷推行的法令、禁令,都是为了顺应天意、安抚百姓,已经很完备了,没啥可补充的。但还是有天灾,老百姓也有怨言,这是因为大家总听说朝廷要施恩,却没真正得到实惠。以前让百姓富起来的办法,不是让每家都特别有钱,而是根据大家的收入,制定合理的制度。比如结婚的礼节简单点,年轻人就能早点成家;办丧事从简,逝者也能早点下葬;不耽误农时,农民就能多收粮食。老百姓有了家庭牵挂,有了产业,就不会轻易去干坏事了!”

太史令南阳人张衡说:“从开始选拔孝廉到现在两百多年了,一直是把孝顺放在第一位,孝顺没问题了,才看会不会法律条文。辛卯年的诏书却规定,要会背诵经典、能写奏章才行。就算有人特别孝顺,也可能不符合新规定,这是丢了根本,只看表面。就像曾子特别孝顺,但他不太聪明,论学问比不上子游、子夏,论办事能力比不上冉有、季路。现在想让一个人又孝顺又有学问,就算看着还行,也不一定真有本事,这和选拔孝廉的初衷就不一样了。而且,郡国的太守,都是镇守一方的重臣,要是一下子罢免十几个,官吏和百姓光是迎来送往就累得够呛,新旧官员交接的时候,很多事都没人管。有的官员本来治理得不错,就因为一点小错被罢免,老百姓就像没了父母一样伤心。《周易》说要知错就改,《论语》也说别怕认错,朋友之间都不能把过错留到第二天,何况皇帝治理天下呢,更应该以天下为重!这几年,天上出现妖星,地下发生地震、地裂,老天爷已经发出很多警告了,想想都让人害怕。聪明人在灾祸没发生的时候就把隐患除掉。现在既然已经有灾异了,要是能整顿朝政、提高警惕,说不定能把坏事变成好事。”

顺帝看完大家的回答,觉得李固说得最好,于是就马上让乳母宋娥搬出皇宫回家住,那些常侍们也都赶紧认错,朝廷风气一下子就变得严肃起来了。随后,顺帝就封李固当议郎。但宋娥和宦官们却是恨透了李固,于是就伪造匿名信诬陷他。皇帝收到信后就直接下令查办,大司农南郡人黄尚等人就赶紧去找梁商帮忙,仆射黄琼也上书说明真相。过了好久,李固才被放出来,但是却被贬到了洛阳当县令。李固一气之下,直接就辞官回汉中老家了。马融学问好、文章写得棒,因为这次回答得好,也被任命为了议郎。张衡文章写得好,而且精通《六艺》,虽然才华很高,但一点不骄傲。他还擅长发明创造,对天文、阴阳、历法研究的很深,做了浑天仪,写了《灵宪》这本书。他性格淡泊,不追求荣华富贵,因此当官很多年都没升职。

太尉庞参,在三公里面是出了名的忠诚正直,但总被皇帝身边的人说坏话。刚好他举荐的人违反了皇帝的意思,司隶校尉就按照皇帝的暗示去查办他。正好赶上朝廷召集茂才、孝廉的时候,庞参因为被弹劾,就称病不去了。广汉郡上计掾段恭趁着此次集会,就给皇帝上书说:“我听路上的行人、农民、织女都说,‘太尉庞参对国家忠心耿耿,就是因为他坚持正道,不愿意讨好那些坏人,所以被他们孤立,还总被冤枉’。用坏话陷害忠臣,这是天地都不能容忍的事,陛下一定要小心啊!以前白起被赐死,其他诸侯都摆酒庆祝;季子回国,鲁国人都高兴他能救国。国家靠贤人治理,皇帝靠忠臣才能安稳。现在老百姓都为陛下有庞参这样的忠臣高兴,希望陛下能一直信任他,这样国家才能太平。”皇帝看完奏章后,马上就派小黄门去看望庞参,还让太医送去羊和酒。后来,庞参的夫人讨厌前妻的儿子,居然把孩子扔到井里淹死了。洛阳令祝良就上书弹劾庞参。秋天七月,庞参因为这些事,再加上天灾,最后就被免职了。

八月,朝廷任命大鸿胪施延当了太尉。

这时,鲜卑人又来攻打马城了,代郡太守就带兵抵抗,结果没打赢。过了没多久,鲜卑首领其至鞬死了。从那以后,鲜卑人来抢劫的事就慢慢变少了。

司马光通过这段历史就是要告诉我们“名实相符”的治国之道,若是官员的实力能力和他的名气不相符,那样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浪费国家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