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63章 汉庭敕佛收西域,楚狱连坐震江藩

第63章 汉庭敕佛收西域,楚狱连坐震江藩(1 / 2)

公元61年春天的时候,明帝出宫查看城里的宅子,还想着顺路到河内去打猎。得知明帝的想法后,东平王刘苍就赶紧写了封信劝他别这么干,明帝看完信后,就立马就回宫了。

到了秋天九月,千乘哀王刘建去世了,因为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所以他的封国就被朝廷取消了。

冬天十月,司徒郭丹和司空冯鲂被撤职。然后,朝廷就任命河南尹、沛国人范迁做司徒,太仆伏恭做司空。这伏恭是伏湛的侄子。

陵乡侯梁松因为心里不满朝廷推行的新政策,还写匿名信说朝廷的坏话,最后被关进大牢处死了。以前汉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太中大夫郑兴的儿子郑众因为学问好特别有名。太子和山阳王刘荆想通过梁松,用丝绸作为礼物邀请郑众。郑众拒绝说:“太子是以后要当皇帝的人,不该私下和外面的人来往;而且汉朝一直有规矩,各地的王爷也不能随便结交外人。”梁松还劝他:“这是前辈的意思,你就别违抗了。”但郑众还是态度坚决:“宁愿坚持原则死,也不愿违反规定犯错。”所以就没去赴约。后来梁松倒台,好多和他来往的宾客都被牵连治罪,只有郑众啥事没有。

西域那边,于窴王广德带着三万多各国联军去攻打莎车,把莎车王贤骗来杀了,还吞并了莎车国。匈奴知道后,就召集各国军队包围了于窴,广德没办法只能投降。匈奴就让之前扣在他们那儿当人质的贤的儿子不居征当莎车王,结果广德又找机会把不居征给杀了,改立贤的弟弟齐黎做莎车王。

东平王刘苍作为明帝的近亲,就帮着处理国家大事,名气那是越来越大,可他心里却不踏实了,就多次给明帝上书说:“从汉朝建立到现在,皇室子弟还没有做过高官的,我请求交还骠骑将军的印绶,回自己的封国去。”他的话说得情真意切,最后明帝只同意他回封国,但没同意他上交将军印绶。

公元62年春天二月,刘苍就被罢免了官职,返回了封国。随后,明帝就任命骠骑长史为东平太傅,掾为中大夫,令史为王家郎,并赐予钱他们钱五千万,布十万匹。

冬天十月,明帝到邺城去视察情况;当月就返回了宫中。

十一月的时候,北匈奴侵犯五原地区;十二月,又侵犯云中地区,这次被南单于给打退了。

本年,朝廷把内郡那些住在边境的老百姓送回了他们原来住的地方,还给每个人给了两万钱,以帮助他们安顿生活。

这时的安丰戴侯窦融年纪大了,管不住自己的子孙,他家孩子行事放纵,经常干一些违法的事儿。窦融的大儿子窦穆娶了内黄公主,这个人胆子特别大,竟然伪造阴太后的命令,逼着六安侯刘盱休掉自己的妻子,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盱。刘盱前妻的家人知道后,就立马跑去向明帝告状。明帝得知此事后火冒三丈,直接就下诏撤了窦穆等人的官职,窦家在朝廷当郎吏的人也都被赶回了老家,只把窦融留在了京城。可是没过多久,窦融就去世了。几年之后,窦穆和他的儿子窦勋、窦宣又因为犯了罪,被抓进大牢处死。又过了很长时间,明帝才下旨,允许窦融的夫人和一个小孙子回到洛阳居住。

窦氏家族在富贵之后,没有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而是肆意妄为,最终招致灾祸。这说明无论处于何种地位和财富水平,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律的品质,不能被一时的荣华富贵冲昏了头脑。

公元63年春天二月,有人在王雒山发现了一个宝鼎,随后就把它献给了朝廷。到了夏天四月,明帝就下了一道诏书,说:“吉祥的征兆,一般都是在贤德君主在位的时候才会出现。可是现在国家治理还有不少问题,怎么就冒出这种祥瑞了呢?《易经》里讲,‘鼎代表着三公’,难道是三公大臣们工作干得特别出色才出现宝鼎?不管咋样,还是赏给三公每人五十匹布帛吧,对于九卿和俸禄两千石的官员,就对他们赏赐减半吧。先帝早就下过诏书,不让大家上书说皇帝有多圣明,可最近大臣们的奏章里,尽是些夸大其词、溜须拍马的话。从现在开始,要是再有这种过分吹捧的奏章,尚书就别呈报上来了,咱得刹住这股阿谀奉承的歪风邪气。”

到了冬天十月,明帝到鲁地去视察;十二月份,又跑到阳城去视察。

这一年,南单于适去世了,之前单于莫的儿子苏继承了单于之位,被称作丘除车林鞮单于。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苏也死了,后来单于适的弟弟长成了新单于,叫湖邪尸逐侯鞮单于。

公元64年正月的时候,皇太后阴氏去世了。到了二月,朝廷把她和光武帝合葬在一起,追尊她为光烈皇后。

当时,北匈奴的实力很强,老是跑到汉朝边境来骚扰、抢劫。后来,他们派使者过来,说想和汉朝做买卖。明帝琢磨着,这要是能和他们搞好关系,边境就不会再受到侵犯了,于是就答应了北匈奴通商的请求。

这一年,朝廷还把东海相宋均提拔成了尚书令。以前宋均在当九江太守的时候,他的工作方法很特别,每五天集中处理一次政务,还精简了手下的办事人员,把督邮府都关了。这么一来,地方以前老虎特别多,老是伤人,官府就挖陷阱抓老虎,可还是有不少百姓被老虎伤害。宋均知道后,就给各个县下命令说:“江淮地区有猛兽,就跟北方有鸡和猪一样正常,现在老虎成了祸害,根源就在于当官的太残暴。他们劳民伤财地抓老虎,根本不是为百姓着想的好办法。现在应该把那些贪婪、奸诈的官吏撤掉,换上忠诚善良的人,陷阱也都撤了,征来抓老虎的税也别收了。”从那以后,九江的老虎就不再随便伤人了。明帝听说了宋均的本事和这些事迹,觉得他很有本事,所以才把他调到中央当尚书令。

宋均跟别人聊天时说:“现在国家就喜欢那些按规矩办事、自身廉洁的官吏,觉得这样就能解决坏事儿。但实际上,那些按规矩办事的官吏就爱糊弄人,廉洁的官吏只想着自己不贪,却对老百姓四处流亡、盗贼作乱这些大问题根本没啥帮助。我本来想找机会跟陛下好好说说这些道理,可一直没等到合适的时机,只能等以后问题更严重了,再找机会进谏了。”结果还没等他进谏呢,就又被调任为司隶校尉。不过后来明帝听说了他这番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心里也记着他的忠诚,反而更加看重他了。

公元65年春季正月,司徒范迁去世了。

三月,朝廷下诏将太尉虞延任命为司徒,又命卫尉赵熹代理太尉职务。

越骑司马郑众被派去出使北匈奴,他到了北匈奴王庭后,北匈奴单于非要郑众给他磕头行礼,但郑众说啥都不答应。单于一气之下,就派人把郑众给软禁了起来,并把他关在屋子里,还断了他的水和取暖生火的东西。郑众对此是毫不畏惧,拔出随身佩刀,立下誓言绝不屈服。单于看他这副硬骨头的样子,心里就有点害怕,就没敢再逼迫他,还另外派了使者,跟着郑众一起回到了洛阳。

在这之前,大司农耿国就向朝廷提建议说:“应该派度辽将军到五原郡驻扎军队,防止南匈奴的人逃跑叛变。”但朝廷没听他的。南匈奴的须卜骨都侯等人听说汉朝和北匈奴开始互派使者、互通往来,心里就特别不满,就谋划着造反。他们就偷偷派人去北匈奴那边,让北匈奴派兵来接应。郑众离开汉朝边境出使的时候,就觉得情况不对劲,于是就一直暗中观察留意,结果真的抓住了须卜骨都侯派去北匈奴的信使。郑众马上就给朝廷上书说:“得赶紧在边境安排得力的大将,防止南匈奴和北匈奴勾结到一块儿。”从这以后,汉朝就设立了度辽营,并让中郎将吴棠暂时代理度辽将军的职务,还让他带着黎阳虎牙营的士兵,驻扎在五原郡的曼柏县。

到了秋天,全国有十四个郡和封国都遭遇了水灾,百姓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冬天十月,皇宫北边新修建的宫殿终于完工了,这就是北宫。

十月初四,朝廷发布命令,招募那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前往度辽营当兵。同时规定,那些逃亡在外的罪犯,如果想要赎罪,就根据不同情况,按相应等级来处理。

就在这时候,楚王刘英拿着黄色细绢和白色薄绸,找到国相说:“我在封国里,犯下了不少过错,现在承蒙朝廷大恩,心里特别感激。我献上这些绢绸,希望能用来赎罪。”国相就把这事报告给了朝廷,明帝下诏书回复说:“楚王信奉黄帝、老子的学说,又崇尚佛教的仁爱慈悲,还曾斋戒三个月,向佛起誓,这有什么可猜疑的呢?朕不需要他赎罪,把那些绢绸都退还给他吧,让他用这些钱置办美食,招待佛门弟子吧。”

想当初,明帝听说西域有个神叫“佛”,就派使者去天竺(古代印度)寻找关于佛教的教义。几经周折,使者终于在西域找到了佛经,还带回了几个沙门(和尚)。佛经主要讲的是一切都是虚无的,它们倡导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不提倡杀生。它说人死后,精神不会消失,会转世投胎,人活着时做的好事坏事都会有报应。所以鼓励人们修炼精神,最终成为“佛”。佛教擅长用宏大高深的说法,来劝导普通百姓。那些精通佛教教义的人,就被称为“沙门”。从这时候起,佛教就开始在中原传播,人们还画出佛像。在皇帝、诸侯王和权贵里,楚王刘英是最早喜欢上佛教的。

十月三十日,天象发生了日全食。对此,明帝又下诏书,鼓励百官好好工作,要大胆的指出朝政的问题,不用有所顾忌。于是官员们就纷纷写密奏,讨论朝廷治理的好坏。明帝看了奏章后,就非常自责,还把这些奏章公开给百官看,同时下诏书说:“大臣们指出的问题,都是我的过错。百姓有冤屈没处申诉,贪官污吏没能铲除,我还随意征调民力修建宫殿,花钱、征税又没有节制,而且喜怒无常。想想古人的教训,我心里十分惶恐,就怕自己德行不够,时间一长还懈怠了!”

此时的北匈奴虽然派使者来汉朝进贡,但还是经常在边境抢劫骚扰,闹得边疆的城镇大白天都得关着城门。明帝和大臣们商量对策,就想着派使者回访北匈奴。这时,郑众就上书劝阻说:“我听说,北匈奴单于非要我们派使者去,是想分化南匈奴的势力,让西域三十六国更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们。他还会到处吹嘘和汉朝关系变好了,来向周围的国家炫耀。这样一来,本来想归附我们的西域国家就会犹豫,流亡在外想回来的人也会对我们失望。之前我们派使者去过北匈奴后,单于就变得特别傲慢。要是再派使者前去,他肯定会更得意,而那些反对和汉朝为敌的匈奴大臣也就不敢说话了。到时候,南匈奴可能会动摇,乌桓也会和我们有了隔阂。南匈奴单于在中原待了很久,对我们的情况和地形都很了解,一旦和我们闹掰,马上就会成为边境大患。现在幸好有度辽营的军队在北边镇守,现在就算我们不派使者回访,他们也不敢轻易闹事。”但是明帝没听郑众的建议,还是派他出使北匈奴。郑众又上书说:“我上次去北匈奴,因为不肯给单于磕头,他就很生气,还派兵围困我。这次要是再去,肯定会被他们羞辱。我实在不想拿着大汉的符节,对着匈奴人低头下拜。可要是我被逼着屈服了,又会损害汉朝的威严。”可是明帝依旧不听,郑众没办法只好出发。在路上,他多次上书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把明帝给惹生气了,就下诏书狠狠责备他,还派人把他追回来,并把他关进了廷尉监狱。后来赶上朝廷大赦,他才回到老家。再后来,明帝接见北匈奴的人时,听说了郑众和单于在礼仪上据理力争的事,就又把郑众召回来,还任命他为军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