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48 年正月,汉宣帝的灵柩被安葬在了杜陵,新皇即位后,随即就宣布大赦天下,以安抚民心,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政治篇章开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辈新鲜一辈陈。宣帝时期制定的政策,任用的那些臣子,在元帝时期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本年三月,王政君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她的登场意味着西汉的历史即将步入收尾阶段。王政君被册封皇后,那真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首先受到封赏的就是她爹王禁,被封为了阳平侯,随后就是王氏的其他成员,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封赏。从这开始,王氏家族就逐渐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了,直到被王莽取而代之。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推行一系列的惠民政策,首先就是把三辅、太常、郡国的公田以及苑囿中闲置的那些土地全部分给贫苦的百姓耕种;其次就是对于那些资产不足千钱的赤贫民众,朝廷还给他们提供种子和粮食借贷,助力他们开展生产。除此之外,还把宣帝外祖父的弟弟、中常侍许嘉封为了平恩侯,这直接导致外戚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壮大。
炎炎夏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突然发生了瘟疫,这可把大家给吓坏了。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元帝就下令削减太官膳食的供应量,精简乐府的官员,并减少苑囿中的马匹数量,通过节省宫里的开支来赈济受灾的百姓。然而,这世上的有些事情它就是不会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去发展。就在秋季九月,关东地区的十一个郡国又遭遇了严重的水患灾害,这场水患灾害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饥荒肆虐,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针对这场水患灾害,朝廷就紧急调拨邻近郡县的钱粮,全力开展救灾工作。
在此之前,元帝听说琅邪人王吉和贡禹两人不仅精通经书,而且德行高尚,就派使者前去征召二人入朝。令人惋惜的是,王吉在来长安的路上就病逝了,只有贡禹一人顺利来到了长安。随后,他就被任命为了谏大夫。元帝多次向贡禹虚心请教治国之道,贡禹的上奏是直指核心,他说:古代的君主崇尚节俭,实行的也是最低税率,这个政策引发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富足。到了高祖、孝文、孝景皇帝执政时期,宫女也不过十余人,马匹也不过百余匹,可以说是十分的节俭了。但后世的君主生活却日益奢靡,导致做臣子的纷纷效仿。现在要是想完全恢复古代的节俭之风,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可以逐步改进。现如今,光是齐地的工匠就有数千人,每年花费的钱就要用亿做单位;给宫廷里的马使用的粮食可以养活近万匹马;武帝时期,后宫的美女不计其数,死后还用了非常丰厚的陪葬品,又命令众多宫女为他守陵。这些奢靡之风的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出现了婚嫁攀比、丧葬铺张浪费、男女比例失衡、还引起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希望陛下能够削减车马、服饰、器物开支,裁撤后宫多余的女子,让她们去出宫去嫁人,同时减少皇家苑囿的建造,节省用度以应对此次饥荒。元帝采纳了贡禹提出的这些建议,下诏暂停那些非必要的修缮工程,削减太仆喂养马匹的饲料,减少水衡都尉对肉食动物的饲养。贤明的君主就贤在能够听得进去那些对国家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并将它贯彻执行。
就在朝廷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赈灾工作时,呼韩邪单于又来诉苦了,他说我们的部众生活困苦,吃一顿饿三顿的,都快活不下去了。这把元帝听的心里直喊p,但也没什么办法,谁让自己是大哥呢?于是就下令云中、五原两郡调拨二万斛粮食对他们施以援手,这直接就展现出了汉朝对藩属国的扶持力度,也让其他国家看看我大汉朝的格局有多大。
就在这不平凡的一年,朝廷首次设置戊己校尉,让他们专门负责在车师故地屯田的工作,同时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与经营,稳固边疆防线。
公元前 47 年正月,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随之而来的是,朝堂上的权力格局变得暗流涌动:乐陵侯史高以外戚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前将军萧望之以及光禄大夫周堪是他的副手。萧望之是着名的儒学大家,他和周堪曾经是元帝的老师,他们之间有这么一层关系,所以这两人也是备受元帝的重用,他们二人也常被元帝叫来商议治国大事。萧望之还推荐宗室子弟刘更生担任给事中的职位,让他和侍中金敞一同在皇帝身边进谏纠错。这四人齐心协力,倡导遵循古制、改革时弊,深得元帝的信任,这就让只是挂名的史高心生不满,由此,双方的矛盾就被逐渐的激化了。
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自汉宣帝执政时期就掌控朝廷的中枢机要,熟知法律条文。元帝即位后身体不好,没办法长时间的去处理政务,就想着给自己找一个帮手,想来想去就觉得只有石显最合适。因为他身为宦官不仅没有外戚党羽,而且还忠诚可靠,随即就决定把政事托付给他。石显因此变得权势滔天,朝廷百官没有一个不敬畏他的。但这个人为人狡诈,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意,而且内心阴狠毒辣,经常用法律条文来陷害那些和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他还与史高内外勾结,多次阻挠萧望之等人提出的改革建议。
萧望之等人不仅担忧许、史两家外戚骄纵不法,扰乱朝堂秩序,又十分痛恨弘恭、石显的专权,他们商量了一番,就决定给元帝上书,这次上书提出:中书是国家政务的核心,应该由公正贤明的人掌管。武帝因为常在后宫宴乐才任用宦官,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古代礼法的,所以我提议废除中书宦官任职的做法。萧望之等人的这次上书彻底激怒了史高、弘恭和石显,双方的权力斗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这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此时由于元帝刚刚即位,处理政事也是十分谨慎,不想轻易的改变以前的制度,这事就被暂时搁置了下来,刘更生还被调到了宗正去上班。
萧望之和周堪也多次为朝廷举荐名儒和优秀的人才担任谏官。会稽人郑朋企图通过攀附萧望之来获得富贵,就向朝廷上书揭发史高派门客在地方谋取私利的事情,以及许、史两家子弟的一些不法行为。奏章交给周堪处理后,郑朋才有机会在金马门等待召唤。他还给萧望之写信来表明自己的忠心,并表示自己愿意辅佐萧公成就周公、召公那样的伟业。但萧望之却发现郑朋这个人品行不端,随即便决定与他断绝往来。恼羞成怒的郑朋回头就投靠了许、史两家,他还不忘反咬一口,说此前对许、史两家的指控是受到周堪、刘更生的教唆。除此之外,品行恶劣的华龙因为没被周堪等人接纳,也与郑朋勾结在一起,做陷害忠良的事。
在得到了两个狗腿子之后,弘恭和石显就指使郑朋、华龙二人向朝廷上书,诬陷萧望之等人密谋罢免史高,排挤许、史两家外戚。他们趁着萧望之休假时,就把奏章呈递到了元帝面前。元帝看完奏章后,就把事情交给了弘恭去查办,得到查办的萧望之解释说:如今外戚行事骄奢放纵,我这么做是为了匡正国家的过失,并没有恶意。然而弘恭、石显却给元帝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等人结党营私,多次诬告大臣,还不忘离间皇室宗亲,企图独揽朝政,这种行为实在是对国家的不忠啊,应该将他们立即召致廷尉问话。刚即位的元帝还不了解 “召致廷尉” 就是下狱的意思,就批准了奏章。等到后来元帝想召见周堪和刘更生时,才发现他们二人已经被关押了起来,心里那是大为震惊,就质问弘恭和石显。这二人很聪明,先假装认罪,又怂恿史高向元帝进言说:如今陛下刚刚即位,尚未树立自己的威望,却先惩处自己的老师,既然已经将他们下狱了,不如把他们直接免职了吧。这元帝也是耳根子软啊,被他这么一说,直接就赦免了萧望之的罪过,但收回了他前将军、光禄勋的印绶;周堪和刘更生则是被削为了平民。
就在他们的斗争告一段落的时候,元帝就立他的弟弟刘竟为清河王;不久后,陇西就发生了地震,这场地震导致城墙和房屋损毁的十分严重,其中又有大量的百姓遇难。三月份,广陵厉王的儿子刘霸被立为王。随后,元帝就下诏开放皇家的禁苑,将黄门乘舆的狗马、水衡禁囿、宜春下苑等地都借给贫民去耕种,同时下令大赦天下,为朝廷选拔一批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士。
夏季四月,元帝立自己的儿子刘骜为皇太子。随后就要为太子挑选老师了,这时郑朋就推荐太原太守张敞,他觉得张敞是先帝时期的名臣,适合辅佐太子。元帝就询问萧望之的意见,萧望之认为张敞虽有才能,但还不足以担任太子的老师。元帝也不想放任这么一位人才流失,就想征召他入朝任职,让他做左冯翊的官职,可惜的是,朝廷的诏书还没到,张敞就因病去世了。在这之后,元帝就赐给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还任命他为给事中,允许他每月初一、十五前来朝见。
就在朝堂的权力斗争趋于平静的时候,关东地区的饥荒在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并没有出现缓解的情况,齐地也再次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到了秋季七月,又发生了地震,真是祸不单行。这时的元帝想重新起用周堪、刘更生,让他们担任谏大夫的职位,可是这事却在弘恭、石显的操纵下,他们二人被任命为了中郎。
元帝十分器重萧望之,就想让他担任宰相,元帝的这个想法引起了弘恭、石显以及许、史家族的强烈不满。这时的刘更生就让外戚给元帝上书,就说地震是弘恭等人专权才发生的,建议罢免他们二人,然后重用萧望之。当这份奏章呈上后,弘恭、石显就怀疑这事是刘更生干的,就派人去调查,刘更生也是大方的就承认了,但随即他就被逮捕入狱,最终被削为了平民。
这事过了不久,萧望之的儿子萧汲就向朝廷上书为父亲之前干的事辩解,元帝就把案件交给了相关部门去审理。弘恭、石显等人深知萧望之性格刚烈,不会轻易认罪的,随即就给元帝建议说:萧望之以前虽然获罪却未真正服罪,如今他又让自己的儿子上书,将过错全部归咎于陛下,若是不给他一些惩戒,恐怕难以平息他的怨气啊。可是元帝担心萧望之不愿入狱受辱,但石显等人却坚称不会有事,元帝这才同意将萧望之逮捕。到了冬季十二月,石显就派人将诏书交给萧望之,同时命令太常紧急派执金吾的军队包围萧望之的府邸。看到朝廷的诏书,萧望之就向自己的门生朱云询问对策,朱云却劝他自杀以保气节。萧望之仰天长叹道:我曾位居将相,如今六十多岁了还要入狱受辱,活着还有什么尊严!随后便饮毒自尽。元帝得知萧望之自杀的消息后悲痛万分,怒斥石显等人办事不力,吓得石显等人连忙脱帽谢罪,此事这才暂告一段落。在此之后,元帝每年都会派人前去祭祀萧望之的坟墓,以此表达对他的追念。
这一年,弘恭病死,石显却升任中书令,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这世上事情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就在南越设置了两个郡,这两个郡分别为珠厓、儋耳。由于这两个郡位于海岛之上,朝廷派去的官吏就经常欺压当地的百姓,而当地民风剽悍,自认为他们远离朝廷,所以就频繁地违反朝廷律令,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发动一次叛乱,杀害朝廷派去的官吏,朝廷也多次出兵平叛。在宣帝执政时期,就发生了两次叛乱。到元帝即位的第二年,珠厓山南县的百姓再次反叛,依照惯例朝廷就派兵去征讨,没想到的是,此次征讨却引发了其他县的叛乱,导致战事持续多年无法平息。
看到南越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元帝就和大臣们商量该怎么办,大多数人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征讨。但是有个人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是贾捐之,也是贾谊的曾孙,他说: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都会选择以德服人的方式,不会强行扩张自己的领土。秦朝因为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孝文皇帝推行文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孝武皇帝四处征伐,导致天下动荡不安。如今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卖妻鬻子的现象那是屡禁不止,这才是国家面临的大患。珠厓郡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当地的百姓与禽兽没什么差别,实在不值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征服,而且放弃珠厓郡并不会损害朝廷的威严,反而能够为国家节省开支,专心救济关东地区的灾民。听完贾捐之的建议,元帝就让丞相、御史讨论这些建议的可行性。经过一番讨论,御史大夫陈万年主张出兵征讨,丞相于定国则认为:此前征讨珠厓郡耗费巨大,死伤众多却没能平定叛乱,如今关东地区的局势不稳,所以贾捐之的建议更为稳妥一些。最终,元帝还是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放弃了对珠厓郡的征伐。贾捐之的远见卓识为朝廷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消耗。
公元前 46 年春天,元帝就颁布诏书说:珠厓的叛军杀害百姓、违反朝廷的律令,罪行实在是大逆不道。对于此事,朝中有人主张出兵征讨,有人建议坚守,也有人提议直接放弃对珠厓的管理,大家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朕日夜思考这些建议,想到如果要维护朝廷的威严,就应该出兵诛杀叛军;如果因为畏惧困难而犹豫不决,那就应该选择屯田坚守;如果顺应时势的发展,就应该以天下百姓为重。相比之下,百姓的饥馑与远方蛮夷的不服,哪个危害会更大呢?况且如今遇到灾年,朕连宗庙祭祀都难以做到周全,又何必执着于这点耻辱呢?如今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如果再兴兵征讨,不仅劳民伤财,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因此,朕决定废除珠厓郡。当地百姓若是仰慕朝廷的仁义愿意归附,那朕也会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若是他们不愿意归附,那朕也绝不强迫。怎么感觉这话有点像是道德绑架呢?
四月末,茂陵的白鹤馆突然发生了火灾。元帝觉得这是上天降下的警示,随即就下令大赦天下,期望以此来安抚民心、消弭灾祸。然而,夏季又遭遇了旱灾,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帝选择立长沙炀王的弟弟刘宗为长沙王,让他延续宗室的传承。而长信少府贡禹却上奏建议减少各离宫及长乐宫的守卫至少一半,以此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到了六月,元帝就给他做了回复说:朕深知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他们被迫远离家人,从事一些非生产性的劳役,驻守着空荡荡的宫殿,这恐怕不符合阴阳调和的道理。因此,朕决定撤销甘泉宫、建章宫的守卫,让他们回乡务农。同时,百官也要厉行节俭,大家要踊跃进言,不必有所顾忌。
同年,元帝再次提拔周堪为光禄勋,任命周堪的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他们二人深受元帝的信任,成为朝堂上的重要力量。
公元前 45 年春,正月,元帝前往甘泉宫祭祀泰畤,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三月,又巡幸河东并祭祀后土,还赦免了汾阴的囚徒,以此太彰显皇恩浩荡。
公元前 44 年春,正月,元帝封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以此来表示对古代王室后裔的尊崇。三月,元帝巡幸雍地,然后又祭祀五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