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后,梁王深感不安,于是上书请求入朝觐见皇帝。当他抵达关前时,茅兰劝梁王说:大王,为了安全起见,您最好乘坐一辆普通的布车,只带两名随从入关,并藏匿在长公主的园中。这样一来,即使有什么意外发生,也能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梁王听从了茅兰的建议,依言而行。汉使前来迎接梁王,却发现梁王的车骑都留在关外,而梁王本人却不知去向。太后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痛哭流涕地说道: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啊!皇帝听闻太后的哭诉,心中也不禁忧虑和恐惧起来。就在这时,梁王突然出现在阙下,他伏在斧质之上,向皇帝谢罪。太后和皇帝见到梁王安然无恙,喜出望外,相拥而泣,之前的误会和矛盾也随之烟消云散。太后和皇帝和好如初,随即下令召梁王的随从官员入关。然而,经过这次事件,皇帝对梁王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尽管表面上两人的关系看似恢复如初,但实际上皇帝对梁王更加疏远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与他同车共辇。皇帝认为田叔为人贤能,便提拔他担任鲁国的相国。
公元前147年,朝廷下令废除了诸侯国的御史大夫官职。?
当初,周亚夫坚决反对皇帝废栗太子,但是没什么效果,皇帝就逐渐的疏远周亚夫。而梁孝王每次入朝的时候,常常与太后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提议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皇帝以王信还没有封侯的资格就推辞了。窦太后说:人生各以时行。然后就说窦长君在世时,到死也未能封侯,他死后,他的儿子彭祖反而封侯了,我非常的遗憾!请皇帝赶快封王信为侯。景帝表示与丞相商议。周亚夫以高皇帝 “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 为由,认为王信无功不能封侯,景帝只能无奈作罢。后来匈奴王徐庐等六人投降,景帝想对他们封侯以鼓励后人,但周亚夫认为他们背叛君主,封侯会影响对守节人臣的要求,但景帝未采纳他的意见,还是封了徐庐等人为列侯。周亚夫因此称病。九月戊戌日,周亚夫被免职,御史大夫桃侯刘舍被任命为丞相。
公元前146年四月,梁孝王去世了,这可真是一个不幸的消息呀。窦太后听说后,哭得那是非常悲痛,又不吃饭了,还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皇帝表情哀痛恐惧,显得不知所措;随后景帝与长公主商议后,决定将梁国分为五国,立梁孝王的五个儿子为王:刘买为梁王,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五个女儿都赐给他们汤沐邑,让她们在汤沐邑内收取赋税,以保证她们有足够的经济来源维持生活。做完这一切后,就将这事给太后报告,太后这才高兴了起来,随后还为皇帝加了一餐。梁孝王生前财富巨万,死后府库中仍有黄金四十余万斤,其他财物也与之相当。?
皇帝意识到即使减轻了笞法,受笞刑的人依然难以保全身体,这让他深感忧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进一步减轻笞刑的力度,将笞三百改为二百,笞二百改为一百。为了确保笞刑的执行更加公正和人道,皇帝还特别制定了棰令。根据棰令的规定,棰的长度为五尺,根部大一寸,并且要用竹子制成。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棰的坚固性,又减轻了对受刑者身体的伤害。同时,棰的末端要薄半寸,并削平竹节,以避免在行刑过程中对受刑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此外,棰令还明确规定受笞刑者只能被打臀部,而且一罪完毕后才换人执行。这样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对受刑者的尊重,也减少了因行刑不当而导致的严重伤害。经过这些改革,受笞刑者终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自己的身体。然而,皇帝也意识到,虽然笞刑得到了改善,但死刑过重而生刑过轻的问题依然存在。这种不平衡的刑罚制度使得百姓容易触犯法律,因为他们可能觉得即使犯罪也不会受到过于严厉的惩罚。
六月,匈奴如饿虎扑食般再次侵入雁门,一路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直至武泉,然后长驱直入上郡,如强盗一般肆意掠夺苑马。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当地的官吏和士兵们措手不及,最终导致了两千人的惨烈伤亡。在这紧张的局势下,陇西的李广临危受命,担任上郡太守。一日,他率领着一百名骑兵外出巡逻,却在途中意外地遭遇了数千名匈奴骑兵。匈奴人远远地望见李广一行人,心中顿时生起警惕,误以为这是汉军设下的诱敌之计,于是惊慌失措地纷纷上山列阵,准备应对可能的攻击。李广的这一百名骑兵见到如此众多的敌人,心中都充满了恐惧,不少人甚至想要转身逃跑。然而,李广却镇定自若地说道:“我们现在距离大军还有数十里之遥,如果我们就这样惊慌失措地逃跑,匈奴人必定会在后面穷追不舍,用弓箭射杀我们,到那时,我们恐怕就真的是死路一条了。相反,如果我们留在这里,匈奴人必然会认为我们是故意引诱他们上钩的,反而不敢轻易发动攻击。”说罢,李广果断地下达命令:“全体前进!”于是,这一百名骑兵虽然心中忐忑,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向前行进。当他们走到离匈奴阵地仅有二里远的地方时,李广再次下令:“全体下马,解下马鞍!”
这道命令让骑兵们都惊愕不已,他们纷纷议论道:“敌人如此之多,而且距离我们如此之近,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要逃跑;现在我们解鞍表示不逃,以此来坚定他们的判断。匈奴骑兵一时也不敢攻击。匈奴有一名骑白马的将领出来监护他的士,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杀了匈奴骑白马的将领后返回,随后又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卧,随便躺卧在地上。当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感到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时,匈奴兵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想趁夜偷袭他们,于是就撤兵离去。天亮时,李广才率军返回。李广虽有飞将军的称号,为人也勇猛异常,但他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最终也没有封侯。?
自从苍鹰郅都被太后弄死之后,长安附近的宗室权贵好多都犯了法。皇帝见到这种情形,就召济南都尉南阳宁成任中尉。宁成的治理效仿郅都的风格,但廉洁不如郅都,然而宗室、豪强都人人自危。?
公元前143年,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季,正月里,一道诏书颁布下来:狱事,乃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啊!人有聪明愚笨之分,官员也有上下等级之别。对于那些有疑问的案件,应当交给相关部门去审理;如果相关部门无法做出决断,就应该移交到廷尉那里;即使经过审理后仍然觉得处理不当,负责审理的官员也不会被认为是失职。希望所有负责审理案件的人都能够尽力做到宽大处理。
八月壬辰日这天,朝廷下诏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在直不疑还是郎官的时候,同宿舍有个人请假回家,他走的时候误拿了同宿舍另一人的金子。后来请假的人回来归还金子,丢失金子的人感到非常的惭愧。直不疑因此被称为长者,一直升职到了中大夫的位置。这时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和自己的嫂子有不正当的关系,直不疑听说后淡淡的说:我并没有兄长。但始终不为自己辩解。皇帝在禁中召见周亚夫,给他赐给了一大块肉,这肉不仅没切还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回头让尚席取筷子来。皇帝看着他说:这还不够你吃吗?周亚夫一听皇帝生气了,赶忙叩头谢罪,皇帝就让他起来。周亚夫随后快步的退出了宴席。皇帝目送他说:这人满脸愁容、闷闷不乐,一看就知道他并非少主的臣子。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竟然替父亲购买了工官尚方所制造的五百具甲楯,而且这些甲楯都是准备在葬礼上使用的。然而,那些雇工们却因为迟迟没有收到工钱而心生不满,他们深知这些甲楯是通过非法手段购买的官器,于是便怀着怨恨之情将此事告发了出去。这件事很快就被皇帝知晓,他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周亚夫逮捕归案。当官吏前来审问周亚夫时,他却选择沉默不语,完全不回应对方的问题。皇帝见状,怒不可遏地骂道:“我已经不再需要你这样的人了!”紧接着,皇帝下令将周亚夫押解到廷尉那里去。到了廷尉那里,周亚夫依然保持沉默,不肯回答任何问题。廷尉见状,便怒声斥责道:“君侯,你难道是想要造反吗?”周亚夫这才开口解释道:“我所购买的这些器物,不过是丧葬用品罢了,怎么能说是造反呢?”然而,那廷尉却不依不饶,继续逼迫道:“就算你不想在地上造反,难道还想在地下造反不成!”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质问,周亚夫感到无比的屈辱和无奈。其实,早在官吏前来逮捕周亚夫的时候,他就曾一度想要自杀以求解脱,但却被他的夫人及时阻拦了下来,所以才没有死成。可如今,他被关进了廷尉的大牢里,遭受着无尽的折磨和屈辱,最终他选择了绝食抗议。就这样,周亚夫在廷尉的大牢里绝食了整整五日,最终吐血而亡。?
公元前142年,夏季四月,朝廷下诏:过度追求奢华的雕刻、刺绣,会耽误农业和纺织业。农业受影响会引发饥荒,纺织业受影响会让人缺衣受寒。饥寒交迫下,人很难不犯错。所以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养蚕,为天下人做榜样。我不收礼,削减宫廷开支,减轻赋税徭役,就盼着大家都能够重视农桑,多存粮食以防灾害。强者别欺负弱者,人多的别欺负人少的,让老人能安享晚年,让孩子能健康成长。现在年景不好,百姓没粮食吃,这是谁的责任?有些贪官,用官职做买卖,抢夺百姓的财物。县丞本是重要官职,却有人执法犯法,和盗贼没两样,这怎么行呢!现在命令各地高官好好履行职责,有不认真做事、扰乱政务的,丞相要抓紧上报,依法进行惩处。把这些告知天下,让百姓知道我的想法。五月,还下诏规定,家中财产达到四万钱的人,可以为官。
秋季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大旱。
到了公元前 141 年,冬季十月的时候,天上出现了日食和月食,天空呈现赤色,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五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天空打雷,太阳呈现出紫色,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逆向运行,靠近大微垣。月亮运行的轨迹穿过天廷区域。
春季正月的时候,皇帝下诏书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珍珠、美玉,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作为货币来用,却又难以掌握其来龙去脉。近年来收成不好,想来是从事商业等末业的人太多,而务农的人太少。现在命令各郡国一定要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多种植树木,这样才能有吃有穿。要是官吏征发百姓或者雇佣百姓去采集黄金、珍珠、美玉,就按贪污盗窃来治罪。郡守等二千石官员如果放任不管,也和犯罪者同罪。
甲寅日,皇太子刘彻举行冠礼,标志着成年了。
甲子日这天,皇帝在未央宫去世。太子继承皇位,太子当时才十六岁。新皇帝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原来的皇后为皇太后。二月癸酉日,将孝景皇帝安葬在了阳陵。三月,封皇太后同母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班固认为孔子曾说的百姓是三代能直道而行的原因确实如此。周、秦法令严密、刑罚严酷却仍无法杜绝奸邪犯罪。汉朝建立后,废除繁琐法令让百姓休养生息,孝文帝注重恭谨节俭、孝景帝遵循传统,五六十年间导致国家风俗改变、百姓淳朴。周有成王、康王,汉有文帝、景帝,都是好时代。汉朝刚兴起时,承接了秦的弊端,国家事务繁多、财政匮乏,天子配不齐四匹同色马,将相出行有时还的坐牛车,百姓也没有积蓄。天下平定后,高祖限制羞辱商人,孝惠帝和吕后时放宽了对商贾的限制但商人子孙不能为官。朝廷按官吏俸禄和官府支出征税,山川等租税作为私人供养不纳入国家财政收入,山东漕运的粮食供给中央每年不过数十万石。到孝文帝和孝景帝时,他们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多年,国家太平,除水旱灾害外百姓自给自足。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中积存了多余的财物;京城的钱财累积到巨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无法清点;太仓的粮食一年接一年地堆积,甚至溢出仓外,以至于腐烂不能食用。百姓的街巷中有马匹,田野间马匹成群,骑母马的人甚至被排斥,不能参加聚会。守门人吃精米和肉,官吏子孙长期任职,居官的人甚至以官职为姓氏。此时,人人自爱而不敢轻易犯法,崇尚道义而鄙视耻辱。此时法令宽松而百姓富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人凭借财富骄横跋扈、进行土地兼并;豪强之徒在乡间横行霸道;公卿大夫以下,争相奢侈,住宅、车马、服饰的规格都超越了等级。事物极盛则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此后,孝武帝对内穷奢极欲,对外征讨夷狄,导致天下萧条,财力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