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资治通鉴新译 > 第12章 功臣受戮韩彭陨,太后称制日月昏

第12章 功臣受戮韩彭陨,太后称制日月昏(1 / 2)

公元前 199 年,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万木凋零。皇帝亲自率领大军,向东进发,目标是消灭韩王信的残余势力。这支军队犹如一条钢铁巨龙,穿越崇山峻岭,直奔东垣。当大军行至柏人县时,天色已晚,夜幕降临。皇帝原本打算在此留宿一晚,稍作休整,次日再继续前行。然而,就在他准备下马休息时,心中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这种不安如影随形,让皇帝感到有些烦躁。他环顾四周,只见这座县城冷冷清清,毫无生气。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寒风呼啸而过,卷起地上的积雪,形成一道道白色的旋风。皇帝不禁心生疑虑,他叫来一名随从,问道:这个县叫什么名字?随从毕恭毕敬地回答:回陛下,此地名为柏人。“柏人……”皇帝默念着这个名字,若有所思。突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柏人,不就是‘迫于人’的意思吗?”皇帝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名字似乎预示着什么不祥之事。他当机立断,决定不在此留宿,继续赶路。于是,大军在夜色中匆匆离去,留下了一片寂静的柏人县。

十二月,皇帝终于完成了对韩王信残余势力的围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带着凯旋的喜悦,从东垣返回京城。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三月,皇帝再次踏上了旅途,这次目的地是洛阳。一路上,他看到田野里的麦苗绿油油的,散发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皇帝车驾抵达洛阳后,皇帝就颁布了一道诏令:商人不得穿着华丽的锦、绣、绮、縠、絺、纻、罽等材质的衣物,也不得携带兵器、乘坐马车或骑马,违令者必当严惩不贷。这道诏令旨在限制商人的奢靡之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秋高气爽的九月份,皇帝结束了他在洛阳的行程,启程返回京城。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等诸侯也纷纷随行,一同护送皇帝回京。?

匈奴的冒顿单于在白登包围了刘邦,便觉得汉朝好欺负,就一次又一次的率军侵扰汉朝的北方边境,掳掠百姓,皇帝看到冒顿单于的这操作,心里感到十分的忧虑,就想着怎么能够稳定边境的情况,让百姓安居乐业,就叫来了刘敬并询问他的意见。刘敬思考了一会说到:回陛下,现在天下刚刚安定,士兵们也是疲惫不堪,依臣之见目前我朝无法用武力去征服匈奴。冒顿单于的事情我略有耳闻,他杀了自己的父亲自立为单于,还娶了他的继母为妻,用武力威胁周边各国,让他们臣服,想要用仁义去说服他,那是基本不可能的。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做长远打算,让他的子孙成为我大汉朝的臣子,但恐怕陛下做不到啊。皇帝一脸疑惑地问道:你具体说说应该怎么做?刘敬恭敬的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给他赠送丰厚的礼物,这时他一定会仰慕我大汉朝,立公主为阏氏(单于的正妻),待公主为他生下儿子后,必定会被立为太子。陛下每年在赠送给他们一些汉朝多余的物品,而匈奴缺少的东西,并派使者前往匈奴王庭,教导他们礼节。进行这样一番操作后,冒顿单于在世的时候,他就是您的女婿;他死了以后,您的外孙将成为匈奴的单于;哪有外孙敢与外祖父对抗的道理呢?这样我们不用发动战争就能逐渐使匈奴臣服于我大汉朝,双方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到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下到处都是一副祥和的景象,陛下的功业也可比肩古代的圣王了。如果陛下不派长公主前去和亲,而是让宗室或后宫的女子冒充长公主,冒顿一旦发现公主是假冒的,就不会尊重她,反而对她生出一些厌恶的情绪,觉得我们大汉朝在欺骗他,反而会引起他的不满,给双方带来灾难,这样和亲的计策就没有效果了。皇帝虽然不舍得自己的女儿远嫁,但为了汉朝百姓能够免于匈奴的侵染的,只好无奈的说到:就按你说的办吧!于是决定派长公主前往匈奴和亲。吕后听到皇帝的这个决策后,那是日夜哭泣,眼睛都快哭瞎了,悲愤的说到: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能把她送到匈奴去,没有她,我可怎么活呀!皇帝看着也是于心不忍,最终就没有派长公主前去匈奴,而是挑选了一位民间女子代替长公主。?

公元前198年,这也是历史上非常不寻常的一年,特别的有纪念意义,这也是大汉王朝首次向匈奴和亲。这年冬天,皇帝再把从民间挑选的女子封为长公主后,就派刘敬作为使者,带领着公主的车驾前往匈奴,双方缔结了和亲的条约,野心勃勃的冒顿单于真的能够安稳的度日吗??

司马光说到:建信侯刘敬认为冒顿单于残暴不仁,无法用仁义去说服他,让他罢兵言和,然后却提出了与他联姻的方法,这前后不是很矛盾吗!父子的骨肉之恩、君臣的尊卑之序,只有仁义的人才能理解;怎么能用这种方式让冒顿单于臣服大汉朝呢?这个刘敬怎么想的。我们看看古代的帝王是怎么对待夷狄的。他们采用两种方法,当夷狄服从的时候就用德行去安抚他们;当他们反叛的时候就用武力去震慑他们,还从未听说通过联姻来解决民族问题的。况且冒顿这个人把他父亲当禽兽一样的杀害了,又怎么会尊重你这个岳父呢?刘敬的这个计策本来就有bUG存在;更何况鲁元公主已经是赵王的王后了,怎么能再嫁给冒顿单于为妻呢?这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吗??

刘敬从匈奴返回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京城面见皇帝。他一脸凝重地向皇帝禀报:陛下,此次臣出使匈奴,发现匈奴的河南白羊王和楼烦王所部,距离我大汉的长安仅有七百里之遥。他们的轻骑兵速度极快,只需一天一夜便能抵达我大汉秦中地区。而秦中地区刚刚经历过战乱,人口比较稀少,土地却十分肥沃,若能充实人口,必能使这片土地重现往日的繁荣景象。皇帝听后,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刘敬见状,继续说道:陛下,昔日诸侯起兵之时,除了齐国的田氏、楚国的昭、屈、景氏等家族势力强大外,其余人皆难以成事。如今陛下虽定都关中,但此地人口稀少,而东边尚有六国的强大家族虎视眈眈。若有朝一日天下局势发生变化,陛下恐怕难以高枕无忧啊。

皇帝听完后,脸色愈发的凝重了,他深知刘敬所言非虚。刘敬顿了顿,接着说道:依臣之见,不如将六国的后裔以及豪杰、名门望族等迁往关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充实关中人口,平时还能防备匈奴的侵扰。倘若天下诸侯有变,陛下也可以率领这些人东征去平叛,这样一来必能保我大汉江山稳固。这乃是强本弱末的良策呀,陛下!皇帝凝视着刘敬,沉默片刻后,终于开口道:就按你说的做吧。

十一月,皇帝下令将齐、楚等地的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家族以及其他豪杰共计十余万人,全部迁往关中生活。为了安抚这些人的情绪,皇帝赐予了他们大量的田地和宅邸,让他们在关中安居乐业。一番操作让的这些人心无怨言、喜笑颜开。?

这年十二月,皇帝前往洛阳。?

贯高的仇家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知了他的阴谋,毫不犹豫地向皇帝告发。皇帝听闻后,龙颜大怒,立刻下令逮捕赵王及其所有同谋。赵午等十余人得知消息后,惊恐万分,生怕遭受严刑拷打和株连九族的惨祸,于是争先恐后地选择了自杀。然而,贯高却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极为愤怒,他怒不可遏地斥责道:谁让你们这么做的?赵王根本就没有参与这场阴谋,你们却如此鲁莽地选择自杀,这不是明摆着要连累赵王吗?你们都死了,谁还能来证明赵王的清白呢?尽管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贯高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承担起所有责任。他被五花大绑地押上囚车,与赵王一同被押往长安。一路上,他默默地忍受着众人的指责和唾弃,但内心的信念却从未动摇。到了长安之后,贯高被投入大牢。在狱中,他始终坚称只有他们这些人参与了阴谋,赵王确实对此一无所知。狱吏们对他的顽固态度感到十分恼火,于是对他动用了各种酷刑,包括鞭打数千次,甚至用尖刺刺穿他的身体。然而,无论遭受怎样的折磨,贯高都咬紧牙关,不肯改口。

与此同时,吕后也多次向皇帝为赵王求情。她向皇帝哭诉道:张敖是公主的丈夫,身份特殊,绝不可能有谋反的心思!皇帝怒不可遏的说道:如果张敖得了天下,难道还会缺你一个女儿吗?但是吕后那是一点也听不进去啊,依旧向刘邦哭诉求情。此时,在经过了一番严刑拷打后,廷尉将贯高在狱中的事就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沉默了一下,说道:这贯高真是个壮士呀!有没有特别了解他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中大夫泄公举手说到:回陛下,他是我的同乡,我对他十分的了解,他确实是个义士,为人信守承诺。于是皇帝就派泄公前往狱中探望贯高。泄公在见到贯高后,两人促膝长谈,那样子还是和往常一样的亲切,泄公突然问到:赵王真的参与了这个阴谋吗?贯高头也不抬的说道:一个人怎么会不爱自己的父母妻儿呢?现在我的三族都要被处死了,我怎么可能为了赵王而牺牲自己的亲人呢?只是因为赵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我不能为了自己的性命去诬陷他人呀。于是他就详细的给泄公说明了整个事情的经过,证明赵王确实不知情。泄公回去就将情况如实地报告给了皇帝。正月的时候,由于多方证词证明赵王确实没有参与谋反,皇帝便赦免了赵王,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呀,就把他废为了宣平侯,然后改封代王刘如意为赵王。皇帝呢,非常欣赏贯高的为人,就派泄公前去告诉他:赵王已经获释,只是被废为了宣平侯,皇帝也下令赦免你。贯高听到这,高兴地问到:赵王真的获释了吗?泄公也微笑着说道:确实是的。此时看到贯高心情非常好,泄公就说到:皇帝十分欣赏你的为人,所以下令赦免了你,想要重用你。贯高正色说到:我此前之所以没有自杀,只是为了证明赵王没有参与谋反罢了,并没有其他想法。现在赵王已经获释,我的责任已经完成了,就算是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况且我作为臣子,有谋反的罪名,还有什么脸面再侍奉皇帝呢?即使皇帝不杀我,我也无颜面对自己!最终贯高还是自刎而死了。?

荀悦说到:贯高是谋反的主谋,杀害君主的贼子;虽然他能证明赵王无罪,但小善不能掩盖大恶,私德不能抵消公罪。《春秋》的大义是维护正义,罪行不可赦免。?

司马光也说到:高祖因为自己的骄傲而失去了臣子,贯高因为自己的狠毒而害死了君主。贯高谋反,这是高祖的过错;张敖失去封国,这是贯高的罪过呀。?

在处理完赵王的事情后,皇帝下了一份诏令:丙寅年以前的罪犯,全部赦免,但是被判处死刑的除外。这让那些犯了轻罪的人又有了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二月的时候,皇帝结束了洛阳的旅行,开始返回长安。?

遥想当年,皇帝颁布诏书:赵国的群臣和宾客们,有谁敢跟随赵王张敖的,一律处以灭族之刑!然而,郎中田叔和门客孟舒却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剃去头发,戴上枷锁,甘愿充当赵王的家奴,随他一同赴难。后来,赵王张敖得以获释。皇帝对田叔和孟舒的忠诚深为赞赏,特地召见他们。经过一番交谈,皇帝惊讶地发现,这两人的才能竟然远远超过了朝廷中的其他大臣。于是,皇帝当机立断,任命田叔为郡守,孟舒为诸侯国的相国。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夏天,六月,乙未日这一天,天空中出现了日食现象。

同年,丞相萧何被正式任命为相国。公元前197年的夏天,五月,太上皇在栎阳宫与世长辞。秋天,七月,癸卯日,太上皇的遗体被安葬在万年。楚王、梁王都亲自前来送葬。为了表示对太上皇的敬重,皇帝特意赦免了栎阳的囚犯。?

定陶有个叫戚姬的女子,生的那是十分美丽,深受皇帝的宠爱,受到皇帝的宠幸没多久就生下了赵王刘如意。皇帝认为太子刘盈的性格有些软弱,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就更加的宠爱他;虽然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但皇帝常常将他留在长安。皇帝去关东时巡游时,戚姬也随行侍奉,戚姬就天天在皇帝面前哭泣,希望皇帝能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由于年老色衰,常常留守长安,与皇帝的关系那是越来越疏远了。皇帝由于宠爱刘如意,又加上戚姬的一直吹枕边风,就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大臣们听后,那是纷纷反对呀,但是呢,没人能够说服皇帝改变想法。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廷上极力反对废太子,皇帝就问他:你有什么理由反对呢?周昌因为口吃,意思没法清晰的表达出来,情绪又非常的愤怒,只能无奈的说到:陛下,臣口才不好,一时间也说不出什么理由,但臣坚决认为不可废太子!陛下要是坚持废太子,臣绝不奉诏!皇帝听他说完后被气笑了。这时吕后在东厢房偷听皇帝和大臣们的议论,议论结束后见到周昌,赶忙跪下感谢他说:要不是你的劝谏,太子就被废掉了!当时赵王刘如意才十岁,年龄小,又没有自己的班子,皇帝担心自己死后刘如意的安全无法保证,就十分的担忧。这时符玺御史赵尧看出了皇帝的忧虑,就建议为赵王安排一位性格强势的相国,这个人一定是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皇帝严肃的问到:你认为朝中大臣谁最合适呢?赵尧正色说道:陛下,臣以为只有御史大夫周昌可以担任这个职位。于是皇帝便任命周昌为赵国的相国,让赵尧接替周昌担任御史大夫一职。?

想当年,皇帝任命阳夏侯陈豨为相国,让他监管赵、代两地的边军;陈豨接受皇帝的任命准备去上任。临走之际,陈豨前去向淮阴侯韩信辞别,韩信就拉着他的手,避开了旁人,与他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突然韩信就仰天叹息说:我可以和你说些话吗?陈豨想都没想就抱拳说道:但凭将军吩咐!韩信严肃的说:你所管辖的地方,有天下最精锐的士兵,而你又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你谋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要是第二次告发,陛下就会怀疑你;假若有第三次告发,陛下必定会亲自率军讨伐你。这时我在京城为你策应,这样天下就可图了。陈豨呢,一向非常佩服韩信的才能,便毫不犹豫相信了他,说道:谨遵将军的教诲!陈豨这个人非常仰慕魏无忌养士的风范,担任相国镇守边疆的时候,有一次请假回家探亲,路上经过了赵国,因为随行的宾客有一千多辆车,把邯郸的官舍都住满了。赵相周昌看到这个情况,就请求面见皇帝,给皇帝说陈豨宾客众多,又手握重兵多年,这样下去恐怕会发生变故呀。皇帝听完就派人前往代地,秘密的调查陈豨的宾客在代地的违法行为,竟然发现许多事都牵连到了陈豨。陈豨对此感到十分的恐惧,有点不知所措。就在这个时候韩王信派王黄、曼丘臣等人前来为他分析利弊,劝他造反,陈豨一直犹豫不决。在太上皇去世后,皇帝召陈豨回京述职,陈豨就称病没有去,他怕自己去了回不来了。九月的时候,陈豨就与王黄等人一同造反,自立为代王,带兵劫掠赵、代两地的百姓。皇帝在得知这个消息候,怒骂道:陈豨小儿,竟然敢造本大爷的反,看我不拿你的狗头祭我军旗,于是亲自率军前往讨伐。大军到达邯郸后,皇帝看到陈豨的排兵布阵,高兴地说道:陈豨这个小子,竟然不占据邯郸而去防守漳水,这小子成不了大事,我只需轻微动动手指就能拿下他了。?

就在此时,赵相周昌向皇帝呈上了一封奏折,奏折写道:陛下,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如今竟然丢失了二十座!如此严重的失利,实乃常山守将与郡尉之过,请陛下下令将他们处死,以正军法!皇帝闻听此言,眉头微皱,追问道:常山守将与郡尉是否有反叛之举?周昌赶忙回答道:回陛下,据微臣所知,他们并未反叛。皇帝稍作沉思,缓声道:既然如此,这便是兵力不足所致,并非他们之罪。说罢,皇帝下令让周昌从赵国选拔壮士担任将领,以补充兵力。周昌领命后,经过一番筛选,最终给皇帝推荐了四个人。皇帝见到这四个人,心中略有不满,斥责道:就凭你们这几个小子,也能当将领吗?四人听到皇帝的怒斥,面露愧色,纷纷伏地请罪。然而,皇帝并未过多责备,反而当即下令封这四人为千户,并任命他们为将领。左右大臣见状,纷纷劝谏道:陛下,自入蜀、汉以来,历经伐楚之战,众多功臣尚未得到普遍赏赐;如今却突然封这四人,他们究竟有什么功劳呢?

皇帝微微一笑,解释道:诸位有所不知,陈豨谋反,赵、代两地都被他占据了。我虽然用羽檄紧急征调天下兵马,却至今不见有人响应。如今,唯有邯郸的军队还能调用。在此紧要关头,我又何必吝啬这四千户,若是能借此安抚赵地的子弟,让他们为我所用,岂不是一举两得?大家听完无不佩服皇帝的智慧。皇帝又听说陈豨的将领大多是商人出身,便兴奋的说道:我知道怎么对付他们了。于是用重金收买了陈豨的将领,陈豨的将领收到了钱,便纷纷投降了皇帝。?

公元前196年,寒风呼啸,空气中似乎流动着一股子肃杀之气。此时皇帝大军驻扎在邯郸而陈豨的部将侯敞率领一万多人在邯郸城外四处游动,随时准备进攻邯郸城,王黄率领一千多骑兵驻扎在曲逆,张春率领一万多士兵渡过黄河攻打聊城。汉朝将军郭蒙与齐国的将领联合出击,经过一番厮杀,敌军大败而逃。这时太尉周勃率军从太原进军,平定了代地,随后大军到达了马邑,但是没能攻下马邑,大军休整一番后,再次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进攻,最终攻破了城池。陈豨部将赵利奉命守卫东垣,皇帝派人进攻,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东垣被汉军拿下,皇帝将东垣名字改为了真定。王黄和曼丘臣战败逃走,皇帝下令悬赏千金捉拿他们,他们的部下也都被活捉。于是陈豨的军队彻底溃败,造反也宣布失败。?

淮阴侯韩信给皇帝请假说自己有病了,就没有随皇帝一起前去讨伐陈豨,而是暗中派人到陈豨那里,与他暗中商量造反的事情。韩信计划与家臣在晚上假传皇帝诏令,赦免官府中的囚徒和奴隶,然后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安排好这边的事情之后,就等待陈豨的回应。韩信有一个舍人得罪了他,他便将这个人囚禁了起来,准备处死他。到了春天,这个舍人的弟弟就向吕后告发了韩信,说他准备谋反。收到这个消息,吕后就想召见韩信,但又怕他不来,就把萧何叫来,与他一起商量计策,两人商量完就决定安排一个人,就说这个人是从皇帝那里来的,说陈豨已被擒获并处死了,列侯和群臣都来祝贺。萧何骗韩信说:虽然你有病,但还是勉强来祝贺一下吧。韩信入宫后,吕后就派武士将他绑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里被几个女子用竹签给戳死了。韩信临死前狂笑着说到: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策,竟然被一个妇孺所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韩信的三族被诛灭。?

司马光说到:世人有人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重大策略的人,与高祖一起从汉中起兵,先是平定了三秦,随后分兵北上,擒获了魏王,取代了赵王,击败了燕国,向东击败了齐国并占领了齐地,向南在垓下灭了楚国,汉朝之所以能得天下,大多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建议,在陈地迎接高祖,像个有反叛之心的人吗?只是因为他失职后心怀不满,最终走上了叛逆的道路。像卢绾这样对皇帝有旧恩的人,尚且能够在燕地南面称王,而韩信却只能以列侯的身份朝见皇帝,这难道不是高祖有负于韩信吗?我认为高祖在陈地用诈谋擒获韩信,说他有负于韩信是可以的;然而,韩信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想当初,楚汉在荥阳对峙,韩信在灭了齐国后,不回报汉王而自立为齐王;后来汉军追击楚军到了固陵,汉王与韩信约定好共同进攻楚军,但韩信却失约了,没来。那个时候,高祖就已经有了除掉韩信的想法,只是迫于自己力量不足罢了。等到天下平定之后,韩信还有什么依靠呢?趁机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是市井小人的心态;奖赏功臣、回报恩德,这是士君子的胸怀。而韩信以市井小人的心态为自己谋取私利,却以君子的胸怀期望别人,这不是太难了吗?所以太史公才说:假如韩信能学习谦让之道、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骄傲自满,那么他或许可以像周公、召公、太公那样,成为汉朝的功臣,他的后世子孙也能享受祭祀!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在天下已经平定后参与谋反,最终被灭族,这不是应该的吗??

陈豨造反失败后,韩王信也被柴武在参合所斩杀?。

皇帝在平定了陈豨的造反,就率军回到了洛阳,刚回来就听说了淮阴侯韩信的死讯,心里是既高兴又怜悯,脸上也看不出有什么表情,就问吕后:韩信死前有说什么话吗?吕后如实回答:韩信说他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策。皇帝听后说道:这是齐国的辩士蒯彻。于是下令逮捕蒯彻并把他带到洛阳来。蒯彻被带到皇帝面前后,皇帝看了看他,然后问到:你教韩信谋反了吗?蒯彻声音重重的说到:是的,我确实教过他,可惜那小子没有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了今日的祸事;如果他用了我的计策,陛下又怎么能杀了他呢!皇帝听后大怒,说道:来人呐,把他给我扔进锅里煮了!蒯彻急忙说道:哎呀!冤枉啊!皇帝就好奇的问:你教韩信谋反,有什么冤枉的?蒯彻义正言辞的说到:秦朝失去天下,天下人一起造反,这时才能高、行动快的人就先得到秦地。盗跖的狗对着尧叫唤,不是因为尧不仁,而是因为狗只认主人。当时,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有很多人想为陛下效力,只是力量不足罢了,您难道能把他们都煮了吗?皇帝听完,略一思索说道:放了他吧。?

然后皇帝就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是立他的儿子刘恒为代王,定都晋阳;第二就是?大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