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协,对外称青字营!”
“这个协,一共三个标,两个团长由我的两个营长担任…。你现在的亲信,扩编成一个团,外加警卫营。”
第三协,李源兼任的7团团长,只有五百支米尼枪,剩下的还是原来的湘军装备,只是钱粮由布政司供应。
不足部分,由李世安补上。
剩下的两个团的士兵,几乎全部由俘虏的二线太平军辅兵组成。
李世安只安排了少量骨干。
投降不甘的陈大山,出任参谋长。
俘虏他的排长,则连升六级,直接担任了第三协的正四品营长。
8团和9团团长暂缺。
从这次围剿江夏大营立功之人中选择,不论是什么身份,都有机会。
这让对太平军归属感并没有多强的投降二线辅兵将领,瞬间士气大振。
李世安也把缴获的剩下五百支米尼枪,两千火绳枪,修缮之后全部给了第三协,还给其中一个营装备德莱赛步枪。
而这个营营长正是先前的排长。
李源接过名册时,发现纸张还带着墨香,加上名册安排如此详细。
他突然意识到,今夜这场谈话,只怕早在李世安的算计之中。
因为这个第三协,框架早已经完成,就等他主动上门投效了。
从墨香也能看出,这个第三协整编计划,完成的时间很快。
毕竟他也是临时决定过来的。
但是就是他决定过来路上这么一点时间,李世安就把一切安排好了。
可见李世安的能力之强。
然而他却不知道,真正强的是赵烈文,与一群真材实料的幕僚。
这是总参谋部的手笔。
李世安只需要下达指令。
这就是现代化制度的优越碾压。
当然,也不能说李世安什么也没做,他其实也是有着主要功劳的。
毕竟新军的制度是他改编的。虽然他只是拿着系统奖励改编一下。
李世安看到李源的反应,自然也知道李源有所猜测,但他并不在意。
继续说道:“青字营,继续以湘军团练这个'大家庭'存在,但名义上与毕金科那一个营一样,隶属于王总兵。”
这个王总兵,李源自然知道是王国才,毕竟湘军与绿营早有交集。
另外,湘军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呼。
前文说过,除了曾某人直属湘军外,还包括胡林翼、江忠源几部分。
但是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部分,那就是划归绿营将领统属的。
原本这些都将划归湘军序列。
李世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
他虽然依旧学着胡林翼的做法,对绿营进行裁汰,保留精锐并融入“湘军”体系,形成“以湘补绿”的格局。
但是这些“湘军”,现在并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湘军”了,而是名义上的湘军,实际意义上的湖广新军了。
或者说,
这是湖广新军的二线部队。
李世安重用王国才,把他推上郧阳镇总兵的位置,但却不划归亲信。
除了避免朝廷忌惮以外,还有就是王国才空有忠诚,却明显能力不足。
而且这个忠诚,明显也只是在李世安不造反的前提下,才保留的。
他自然不敢当亲信了。
不过,王国才不能打,不代表手下人全部不能打,其中最能打的就是这个毕金科,也是彩云省人,加入了湘军。
之所以说也是,那是因为王国才,原来姓罗,就是彩云省人。
因为李世安的出现,同样是比较能打的鲍超霆军,也划归王国才部。
现在加上李源的青字营,王国才的这一镇绿营兵,瞬间过万人了。
当然,
这一镇绿营,现在只剩下绿营的壳子了,原来的人替换差不多了。
青字营虽然战场整编没多久,还少了两个团长,只是以七个营的方式存在,但是战斗一打响,战斗力暴涨。
原本垃圾战斗力的二线太平军辅兵,在丰厚的军饷,以及奖赏制度下。
都发挥了超常实力。
当然,这样的战斗力,绝对少不了新军主力大炮与步枪火力压制。
同时,送上门来的八旗兵,魁玉一部,李世安也没有放过。
直接安排在外围游走。
借助骑兵的机动性,用来对付太平军的外围据点,处理观察哨与斥候兵。
李世安的新军本身就实力强大,对上石翼王的主力,都能一挑三。
现在江夏大营本身主力只剩下一万来人,加上陆续逃回的也就四万。
第三协组建完成之后,马上就有五千多人,加上魁玉八旗兵。
这又相当于增加了七千人。
仅仅两天时间,
打的石翼王不得不一次次收缩兵力。甚至因为这突然加入的七千人,这四万人直接陷入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好在关键时刻,打下金口的赖裕新,得知情况后,仅派出千余人运粮。
亲率万余人过来解围。
石翼王眼看大势已去,
在得知赖裕新已经获得了大量补给之后,第一时间下令突围。
在选择突围方向时,一开始大家还意见不统一,但是在收到一封密信后,石翼王立马下令道:“全军往南突围!”
“去咸宁府!”
赖裕新与黄玉昆等人不解时,石翼王高兴的把信递过去,“这次那个王老六立下大功了,他打下了咸宁城!”
黄玉昆半信半疑的接过密信,紧接着也是高兴的蹦哒起来。
原来就在他们兵败,撤至江夏大营之时,王老六带着24军抵达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