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后的训练场上已经喊声震天。一百二十名来自各个根据地的医疗骨干整齐列队,他们是第一期“战地医疗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三个月的魔鬼训练。
林闻溪站在简易讲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过这些年轻的面孔。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军医,有略懂医术的卫生员,甚至还有几个是从未接触过医学的年轻战士。
“同志们!”林闻溪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从今天起,你们将接受最严格的战地医疗训练。记住,你们将来要面对的不是整洁的手术室,而是炮火连天的战场;要救治的不是普通的病人,而是生死一线的战友!”
训练立即开始。第一课就是战场急救基础: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教官是有着丰富战地经验的老王,他的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
“绷带不是装饰品,要扎得紧、扎得实!”老王示范着,“在战场上,一个松垮的包扎可能就要了战友的命!”
下午是中医药基础知识。顾静昭带着学员们上山认药,讲解各种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这是黄芩,清热燥湿的要药;这是三七,止血圣药...”学员们认真记录,有的还画下草药形态。
晚上则是理论课,学习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西医知识。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训练十六个小时以上。
最初的几天,许多学员叫苦不迭。有的从未拿过手术刀,手抖得厉害;有的分不清药材,经常认错;更有的因为文化水平低,听不懂理论课。
“我可能不适合学医,”一位年轻战士沮丧地说,“字都认不全,怎么学得会?”
林闻溪没有责备,而是请来文化教员,从识字开始教起。“医术重要,医德更重要。只要有心,没有学不会的。”
训练进入第二周,强度进一步加大。开始模拟战场环境进行救护演练:在枪炮声中止血,在烟雾弥漫中寻找伤员,在模拟爆炸中进行手术...
最考验人的是夜训。在漆黑的山林中寻找“伤员”,仅凭微弱的手电光进行急救处理。许多学员开始时手忙脚乱,但在反复练习中逐渐熟练。
“战场不会给你准备时间,”林闻溪在讲评中说,“必须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完成救治。”
第三周开始专业分科训练。根据学员特长和部队需要,分成外科、内科、防疫等不同专业,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外科组重点练习战伤处理:清创、缝合、截肢...甚至学习在极端条件下进行开胸、开腹等大手术。
“没有无影灯,就用煤油灯;没有手术台,就用门板,”教官示范着,“在战场上,什么都要因地制宜。”
内科组重点学习常见病防治和流行病控制。特别是针对日军可能使用的生物武器,进行专门防护训练。
“这是最新发现的制剂类型,”林闻溪展示着图片,“特点是潜伏期长,症状隐蔽,必须早期识别。”
防疫组则学习环境卫生、消毒隔离、疫情监测等知识。他们还发明了许多土办法:用石灰划线区分清洁区污染区,用蒸笼消毒敷料,甚至用蜘蛛网止血...
训练中最受欢迎的是“中西结合实战课”。林闻溪亲自授课,演示如何将中医技术与西医方法有机结合。
“这个伤员失血过多,”他在模拟手术中讲解,“西医用输血补液治标,中医用益气养血治本,针药并用效果最好。”
学员们惊叹地看到:一个危重伤员在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常规治疗。
“真是太神奇了!”一位老军医感慨,“我从前对中医有偏见,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无知。”
训练不仅注重技能,更注重心理素质培养。通过高强度的压力训练,让学员能够在枪林弹雨中保持冷静。
“医者之心要如止水,”林闻溪教导道,“无论情况多危急,手不能抖,心不能乱。”
一个月后,训练进入实战阶段。学员被分成若干小组,前往各个根据地进行实地巡诊。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因为可能要直面日军袭击。
第一组在巡诊途中果真遭遇日军小股部队。学员们临危不乱,一边组织掩护,一边抢救伤员,最后成功脱险。
“这次经历比任何训练都宝贵,”组长在汇报中说,“真正体会到了战地医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