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分离纯化后,他们找到了关键成分——一种新型生物碱,命名为“延胡索碱A”,以纪念这个发现的地方。
机制研究表明,延胡索碱A能够与那种物质竞争同一受体,但结合后产生相反效应,就像是把歪掉的钥匙重新掰正。
“我们找到了解药!”实验室爆发出欢呼声。
但林闻溪保持冷静:“还需要临床验证。而且,这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作用的逆转,我们需要预防性措施。”
基于这一发现,他们开发出了两种制剂:一是治疗用的高浓度延胡索碱膏,直接用于异常伤口;二是预防用的低浓度延胡索碱液,用于可能暴露的人群。
首批试用的是那些顽固性伤口患者。效果令人振奋:用药后24小时内,伤口渗出减少,颜色转红,开始出现新鲜肉芽组织。
“太神奇了!”负责换药的护士惊叹,“这个伤员伤口一个月没变化,用药三天就开始愈合了!”
预防效果同样显着。在某高风险区域,全体军民服用预防液后,新发病例降为零。
这一成功迅速推广到各根据地。延胡索碱成为应对日军生物武器的特效药,拯救了无数生命。
但林闻溪团队没有停止研究。他们想要彻底弄清这种物质的来历和性质。
通过 decipherg 实验记录,他们震惊地发现:这种物质并非完全人工合成,而是基于某种罕见真菌天然毒素的改造产物。
“日本人发现了一种特殊真菌,它的毒素能够影响组织愈合。”林闻溪在汇报会上解释,“然后通过生物工程手段增强其特异性和稳定性。”
更可怕的是,记录显示这只是“樱计划”的一部分。还有其他多种生物制剂正在研发中,针对不同生理系统。
“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更多类型攻击的准备。”林闻溪建议成立专门的研究所,系统研究生物武器防护。
周副主席当即批示同意,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建立我们独特的生物防御体系。”
在整理实验记录时,另一个发现令人不安:记录中提到一种“β变体”,毒性更强,且可能通过空气传播。
“这可能是下一次攻击的武器。”林闻溪忧心忡忡,“我们必须提前准备。”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他们开始研发广谱防护方案,包括空气净化、个人防护、预防用药等。
一天深夜,当林闻溪独自在实验室工作时,偶然将那种物质的晶体放在新型显微镜下观察。令人震惊的景象出现了:在特定角度偏振光下,晶体呈现出规则的金字塔结构,每个面都有细微的编码图案。
“这...这不是自然形成的!”林闻溪立即叫醒伊万诺夫。
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编码图案似乎是人工设计的标记,可能用于识别批次或来源。
“这意味着这种物质可能比想象的更复杂。”伊万诺夫面色凝重,“日本人可能在其中嵌入了某种信息或控制机制。”
最惊人的发现来自最后一份实验记录。破译后显示,这种物质不仅影响伤口愈合,还可能具有长期遗传效应——能够整合进宿主dNA,造成跨代影响。
“这是真正的恶魔之作。”林闻溪看着那些数据,不寒而栗,“他们不仅在攻击当代人,还在威胁未来世代。”
这一发现让研究变得更为紧迫。团队开始筛查暴露者的遗传物质,寻找可能的改变。幸运的是,延胡索碱似乎也能预防这种遗传整合。
“我们侥幸逃过一劫。”顾静昭后怕地说,“如果再晚一些发现...”
林闻溪站在实验室窗前,望着晨曦中的延安:“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科学探索永远不能停止。每一个发现都可能关乎存亡。”
远处,延河水在朝阳下闪着金光,静静流向远方。实验室里的惊人发现,不仅解决了一场危机,更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但林闻溪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看不见的战场上,还有更多秘密等待揭开,更多挑战等待应对。而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探索前行。
阳光下,实验室的窗户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就像科学探索本身,既照亮前路,又刺眼难视。在这光明与阴影的交界处,医学工作者们守护着生命的希望,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