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途 > 第92章 演讲台上陈己见

第92章 演讲台上陈己见(2 / 2)

突然,一位银发老者起身——竟是南京中央医院的英国顾问汤普森博士:“年轻先生,您如何解释经络?解剖学从未发现!”

全场屏息。林闻溪微笑颔首:“感谢提问。请看——”他切换胚胎发育图谱,“经络循行与原始神经节段分布高度吻合。或许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在胚胎期形成后,转化为其他结构?”

他继而道:“就像河流改道后,虽不见水流,但河床仍在。针刺或许正是激活了这种古老的功能调控网络。”

汤普森沉思片刻,竟鼓掌道:“有趣的假设!值得研究!”

演讲尾声,林闻溪展示祖父林济苍的遗物:一套破损的《本草纲目》与一本崭新的《西医药理学》并置案头。 “先祖父临终嘱托:‘守正创新’。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他声音微颤,“中西医非水火不容,实可阴阳互济。如人之双目,合视则明;如车之两轮,同转则行。”

掌声如潮水般涌起。陆九芝先生拭着眼角,麦克莱恩教授连连点头,连最保守的老中医也捋须称善。

会后,汤普森博士特意找来:“林先生,您的观点很有意思。我院正开展疼痛研究,可否合作?” 周振邦也上前握手:“闻溪,今天我服了!原来中西医结合真有道理!”

但争议并未平息。次日《江州医报》刊出评论:《是创新还是折衷?评林某人的“汇通论”》,指责他“非驴非马”“不中不西”。

林闻溪读报一笑,提笔回复:“医学非为标榜门户,乃为救济群生。倘能愈疾,何必问中西?倘有效验,何须辨古今?”

这篇回复被多家报刊转载,引发更大讨论。有人赞其“务实创新”,有人贬其“丧失立场”,更多人开始认真思考中西医关系。

月光下,林闻溪在日记中沉思:“今日一言,竟起千层浪。乃知新旧之交,最易惹争议。然医道在兹,岂能缄默?但求本心无愧,不问毁誉如何。”

他整理着演讲手稿,忽然想起祖父的话:“医者之言,贵在真诚。你今日所言,可是真心?” “是真心。”他对着虚空微笑,“孙儿正在走您没走完的路。”

窗外,秋虫唧唧,仿佛在应和这个年轻医者的心声。演讲台上的慷慨陈词已成过去,但中西医汇通的道路,却因此更加清晰。

而这条路上,有质疑,有赞同,有鼓励,有阻挠。但无论如何,第一步已经迈出。年轻的医者知道,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更多的山要攀。

但他更知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医学的未来,正在这样的思考与争鸣中,悄然改变着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