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大规模感染迹象出现,许多伤员开始发热。 “没有抗生素,只能听天由命了...”一位老军医叹息。
林闻溪却彻夜未眠,根据舌脉表现将发热伤员分类:有的舌红苔黄,属热毒炽盛,用大黄、栀子等泻火解毒;有的舌淡苔白,属正气亏虚,用黄芪、甘草扶正托毒。
“中医不是一病一方,而要辨证施治。”他向困惑的西医师们解释,“同样是发热,病因病机不同,治法方药亦异。”
黎明时分,奇迹出现:经中药治疗的伤员大多热退神清,而单纯物理降温的伤员情况多在恶化。
周振邦看着体温记录表,喃喃道:“这不符合药理学的量效关系...” “但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林闻溪微笑,“就像打仗要知己知彼,用药也要知病知人。”
最精彩的创新发生在第三天:一个伤员需要导尿但已无橡胶导管。 “用葱管!”林闻溪灵机一动,“《本草纲目》载葱管可作导管之用!” 经过消毒的葱管顺利解决了排尿困难,围观者无不称奇。
麦克莱恩教授感慨:“我们在教科书上学的是标准化医疗,但战争教会我们因地制宜的智慧。”
补给终于送达时,医疗站已经靠中医药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更令人惊喜的是,统计显示这段时间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反而较前有所下降。
周振邦主动找到林闻溪:“教我认草药吧。看来在极端条件下,老祖宗的智慧确实管用。” 两人并肩走在秋野上,林闻溪如数家珍:“这是车前草,利水通淋;这是马齿苋,清热解毒;这是茜草根,活血化瘀...”
回到南昌后,林闻溪整理出《战地应急药材手册》,图文并茂标注常见草药辨识要点、采集方法和临床应用。医院特别开设“野外药材识别”培训,连西医都踊跃参加。
他在日记中深刻写道:“经此一役,方知医道之源在民间,在自然。西医精于提炼,中医长于发现;西医重标准化,中医重因地制宜。战地药材虽缺,然天地自然本是一座大药库。医者不当囿于方寸之间,而当放眼天地万物...”
月光下,他轻轻摩挲着祖父的战地医案。泛黄的纸页间,不仅记录着草药知识,更传承着在困境中求生的智慧。这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因战火的考验而更加宽广,也更加坚实。
而年轻的医者,在这段特殊经历中,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医道精髓。这份领悟,将伴随他走向更广阔的医学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