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读后,沉吟良久:\"你祖父所言极是。医学之争,苦的终究是百姓。\" 麦克莱恩博士通过翻译了解内容后,也感慨道:\"在德国乡村,也有类似的困境。先进的医学技术往往难以普惠到底层。\"
在两位老师的支持下,林闻溪在医学堂发起了一场特别讨论会。他将家书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请大家共同思考:学医究竟为何?中西医之争意义何在?
讨论异常热烈。梁启远首先发言:\"我们应该大力推广西医科学,破除迷信!\" 顾静昭立即反驳:\"乡间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如何用得起昂贵的西药?\"
秦若虚拿出了一组数据:\"我统计过,全省80%的医生集中在省城和几个大城市,而农村地区,每万人只有0.3个医生。最需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林闻溪最后站起来,声音平静却有力:\"爷爷在信中问我:'中西医之争,究竟孰是孰非?'我想了一夜,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们应该问的是:如何让医学真正服务于民?\"
他提出一个设想:\"能否组建一支巡回医疗队,深入乡间?既用西医防治传染病,也用中医调理慢性病;既推行公共卫生,也尊重地方习俗?\"
这个提议得到了热烈响应。在陆老和麦克莱恩的支持下,一支由中西医学生组成的\"乡村医疗实践队\"开始筹备。
然而,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西药价格昂贵,难以普惠;中药需要煎煮,不便携带;乡民对新兴的西医技术心存疑虑,对传统中医又往往一知半解。
林闻溪再次致信爷爷,请教乡间行医的实际困难。爷爷的回信很快到来,详细列出了乡间医疗的十大难题,从药材匮乏到医患互信,从交通不便到费用问题。
基于爷爷的建议,实践队调整方案:制备简便易用的中药成药,编写图文并茂的卫生宣传册,培训当地略懂医术的\"土郎中\",建立简易的药圃种植常用草药...
端午前夕,实践队首次出征。临行前夜,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家书一封道艰辛,道的不仅是乡间医疗之困,更是医者责任之重。中西医之争,在民生疾苦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从明日始,当脚踏实地,探索一条真正惠及百姓的医学之路。\"
月光如水,照着他坚毅的面容。他知道,这条路注定艰难,但既然选择了医道,便只能勇往直前。而爷爷的这封家书,如同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方向。
在遥远的青囊镇,林济苍站在药房窗前,望着满天星斗,轻声自语:\"孩子,医道漫长,望你不忘初心。\"仿佛感应到了爷爷的期许,林闻溪在省城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这一刻,爷孙二人虽相隔千里,却因同一份对医道的执着而心灵相通。而这条融汇中西、造福百姓的医学之路,正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