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针途 > 第18章 名师掌中释疑窦

第18章 名师掌中释疑窦(2 / 2)

他讲述了自己尝试的中西医结合疗法:用石膏阿司匹林汤治疗外感高热(石膏清热,阿司匹林发汗);用磺胺配合中药治疗痢疾(磺胺杀菌,中药调气);甚至用x光辅助诊断骨折,再用中医小夹板固定...

“关键不在形式,而在思路。”张先生强调,“譬如治痢,西医见菌杀菌,中医辨证施治。我可先以磺胺杀菌治标,再以中药调理治本;或据证型选择不同抗菌药——湿热型用黄连素,寒湿型用大蒜素...”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连最保守的经方派学生也开始反思。

课后,张先生特地与几位有兴趣的学生继续交流。林闻溪、秦若虚、周振邦等围坐一旁,聆听教诲。

“医学之道,如登山然。”张先生比喻,“中西医如南北两坡,路径不同,皆通巅峰。吾辈不当执于一路,而当互鉴路径,共攀高峰。”

他特别对林闻溪说:“闻溪,汝祖父林济苍先生与我有过一面之缘。他的针灸手法精妙,却也不排斥西医新知。望你继承其志,走出一条新路。”

夜幕降临,张先生即将离去时,赠给医学堂一份特殊礼物——他多年整理的中西医对照诊疗手册。其中不仅有理法讨论,更有具体病例和数据分析。

陆老捧着这份礼物感叹:“锡纯兄真乃医林豪杰!不守旧,不媚外,但求真理。” 麦克莱恩也由衷敬佩:“张先生让我看到中医不是玄学,而是另一种认知体系。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夜,医学堂的灯光久久未熄。学生们三三两两讨论着张先生的讲座,许多人第一次真正思考中西医融合的可能性。

林闻溪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听张先生一席话,如拨云见日。中西医非水火不容,乃互补互鉴。医学大道,本当如此:博采众长,唯效是取;融会贯通,唯真是求。”

他望向窗外,月光如水银泻地。医学堂的中西建筑在月光下浑然一体,仿佛预示着某种未来的景象。

名师掌中释疑窦,释的不仅是学术困惑,更是心灵枷锁。这一夜,许多年轻医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融合创新的种子。假以时日,必将开花结果,造福苍生。

而林闻溪知道,自己的医者之路,因为这次讲座而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既不泥古守旧,也不盲目崇洋,而是立足临床,博采众长,走出一条中西医汇通的新路。

这条路或许艰难,但他已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