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缓缓道:“医者,非万能也。《千金方》云:‘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今之医者,多止于医病,而忽于医人。”
麦克莱恩补充:“在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医生承诺‘我将谨记医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也许我们过于强调科学部分,而忽视了艺术部分。”
受到启发的林闻溪提出了一个新方案:组建“全人关怀小组”,包括医学生、护士、义工甚至患者家属,共同提供医疗之外的支持。
这个方案得到实施。令人惊喜的是,当患者感受到真正的关怀而非仅仅“治疗”时,她的态度开始转变。她主动参与康复活动,甚至帮助其他病友。
一个月后,虽然疼痛未完全消失,但患者已能笑对病痛:“痛就痛吧,横竖死不了。还有这么多人需要我帮忙呢。”
这个病例让所有学生深刻反思医学的本质。期末的医学伦理课上,大家围绕“医学的边界”展开热烈讨论。
林闻溪在总结发言中说:“通过此次经历,我认识到医学能治愈很多疾病,但不能解决所有痛苦。作为医者,我们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承认局限的勇气和陪伴痛苦的慈悲。”
他引用祖父的话:“爷爷常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如今方知此言深意。”
课后,陆老特地将林闻溪叫到一旁,赠他一本古旧的《医林箴言》:“此书载历代医家心得,其中多有心性修养之论。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愿你不负初心。”
夜幕降临,林闻溪独自走在回舍的路上。秋风吹落银杏叶,如同医学道路上必须放下的全能幻想。
他明白了一个残酷而重要的真理:医道艰难,非尽在药石;有时最大的治疗,是承认无力治疗的勇气,和陪伴痛苦的慈悲。
这个认识没有削弱他对医学的热情,反而让他对医者使命有了更深理解。他依然会精研医术,但不再期待万能;依然会全力救治,但学会接纳局限。
远处,医学堂的钟声响起,清澈而宁静。林闻溪知道,这钟声不仅召唤学习,更提醒着:医者仁心,比医术更为重要。
在这个秋夜,林闻溪的医者之路,进入了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