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堂的传染病学教室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人。今日的课程非同寻常——麦克莱恩博士将系统阐述细菌学说,而陆九芝老先生则会从温病学角度进行回应。这场期待已久的交锋,让所有师生都屏息以待。
麦克莱恩博士首先登台。他没有立即开始讲课,而是让助手抬来一台新型显微镜和一系列培养皿。
“诸位,今天我们将目睹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麦克莱恩将一份痰液样本置于镜下,调整好后示意学生依次观察。
当林闻溪凑近目镜时,他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无数杆状微生物在视野中蠕动,有些聚集成群,有些散在分布。这就是鼠疫杆菌?这就是导致无数人死亡的元凶?
麦克莱恩开始讲解:“这些微小的生物,我们称之为细菌。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些无害,有些却能导致疾病。”他展示了科赫法则的图示,解释了如何证明某种细菌是特定疾病的病原。
接着,他展示了细菌培养的结果: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这些微生物能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这就是为什么隔离和消毒如此重要。”麦克莱恩严肃地说,“通过阻断细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防止疾病扩散。通过特异性血清或药物,我们可以杀灭这些病原体。”
梁启远等崇西派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医学的光明未来。
然而当陆九芝老先生缓步上台时,教室气氛陡然转变。陆老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先讲述了吴又可《瘟疫论》的开篇:“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此气无色无味,无形无质,却能致人于病。”陆老目光扫过全场,“古人称之为‘疠气’、‘异气’、‘毒气’。与今日所见之细菌,岂无相通之处?”
麦克莱恩插言:“但细菌是具体可见的,而非虚无缥缈的‘气’。”
陆老微笑:“博士可见细菌之形,老朽能察疫病之变。形与变,孰重孰轻?”他转身对学生们说,“西医见树木,中医见森林;西医究病原,中医辨证候。角度不同,皆求真理。”
他接着讲述了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过程,如何系统分析温病的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
“细菌固然存在,然为何同染一菌,有人病重有人病轻?有人发热有人发寒?此乃人体反应之异也。”陆老缓缓道,“中医温病学,正是研究人体对‘温热病邪’反应规律的学问。”
这场辩论没有输赢,却让所有学生陷入了深思。课后,医学堂的每个角落都在讨论细菌学说与温病理论。
梁启兴冲冲地对林闻溪说:“看到了吗?细菌是实实在在的!中医那些‘气’的理论该淘汰了!”
顾静昭立即反驳:“只见细菌不见人,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何异?为何不同人感染相同细菌症状不同?这就是体质差异!”
林闻溪没有加入争论,而是去找秦若虚。果然,秦若虚正在实验室里忙碌——他试图从细菌培养和中药抑菌实验中找到联系。
“若虚兄有何发现?” 秦若虚展示一组数据:“我测试了十种清热类中药对鼠疫杆菌的抑制效果。发现黄连、黄芩、连翘等确实有抑菌作用,但与古籍记载的药力强度并不完全一致。”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发现同一药材的不同提取方法,抑菌效果差异显着:“传统煎煮法的提取物,比酒精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更好,尽管后者所含已知有效成分浓度更高。”
这个发现暗示了中药整体配伍的复杂性远超过单一成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