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血崩(1 / 2)

当晚,广南综合医院急诊科的单人病房内,气氛凝重而焦灼。

小爱和几位家属围在病床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昏睡的劳先生。

晚上九点多,护士高羽彤端着刚刚煎好、还冒着热气的汤药走了进来。

“药好了,现在喂吗?”

小爱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喂!”

在家属的帮助下,高羽彤小心翼翼地将温热的药汁,一点点喂入劳先生口中。

喂完药,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未知的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起初,病床上的人毫无动静。

就在小爱的心渐渐沉下去时,她忽然注意到,丈夫的额头、鼻尖,开始渗出细密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汗珠。

“出汗了!他出汗了!”小爱压低声音惊呼,激动地抓住婆婆的手。

汗珠逐渐汇聚,变得明显。

劳先生的呼吸似乎也顺畅了一些,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

虽然体温计显示的温度依然高达39度,但这细微的变化,如同黑暗中透出的第一缕光,给了濒临绝望的一家人巨大的希望。

这一夜,小爱几乎未合眼,守在一旁,不停地用温毛巾为丈夫擦拭额头的汗。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一声微弱却清晰的呻吟从病床传来。

小爱一个激灵,猛地抬头,只见丈夫劳先生缓缓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依旧迷茫,却有了焦距。

“饿……我想吃饭……”他干裂的嘴唇翕动着,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

小爱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她几乎是扑到床边,哽咽着:“醒了!你终于醒了!好好,马上给你拿水,弄吃的!”

她立刻按铃叫来高羽彤。

高羽彤检查后,确认病人意识恢复,可以尝试进流食,便安排送了米粥和温水过来。

劳先生虚弱地喝了些米汤和水,精神似乎又好了一些,随后又吃了第二副药。

上午九点半,医生查房时测量体温,38.6℃。

低烧未退,但人已清醒,并能进食,这已是巨大的好转。

小爱立刻将这个天大的好消息通过微信告诉了林远志:“林医生!太谢谢您了!我丈夫早上醒了!还喝了米汤!就是体温还有38度6。”

不久,她收到了林远志的回复:“人醒能食,是好转迹象。体温反复是邪正交争,不必担心。再服第二剂药。原方我已调整,发你。嘱药房照新方煎药。”

新方在昨夜发汗解表的基础上,减去了力道较猛的紫苏叶、淡豆豉,换成了更温和的荆芥、藿香继续宣散余邪,同时加入了山药、薏苡仁加强健脾渗湿之力,以巩固中焦,防止病情反复。

小爱赶紧将新方子交给高羽彤。

上午十点,第二剂调整后的汤药准时喂了下去。

这一次,药效似乎更加平和而持续。

劳先生服下后,再次出了一身畅快的透汗,汗水浸湿了病号服。

再次测量体温时,水银柱稳稳地停在了36.5度的刻度线上。

体温正常了。

不仅如此,劳先生的神志也彻底清醒了,虽然还很虚弱,但已经能清晰地和家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我感觉舒服多了,身上不冷了……”他声音沙哑,却充满了解脱感。

小喜极而泣,紧紧握住丈夫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立刻拿出手机,录制了一段简短的视频。

视频中,劳先生虽然虚弱地靠在床头,但眼神清明,脸色恢复,还能对着镜头微微点头。

小爱配文:“感谢杏仁堂林远志医生!两剂中药,救我丈夫脱离险境!中医真的太神奇了!”

她将这段视频发布到了之前求助的平台上。

视频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

不到半天时间,#网红神医两剂药退十日高烧#的话题便疯狂刷屏,强势冲上了本地热搜前十!

评论区彻底沸腾了:

“卧槽!真的假的?十天高烧,两剂中药就退了?这要不是亲眼所见,谁敢信?”

“之前说自愈的、说演员的,出来走两步?脸疼不疼?”

“这疗效简直颠覆认知!林医生牛逼!中医牛逼!”

“我爷爷的老慢支几十年了,我也要带他去挂林医生的号!”

……

支持者和被疗效震撼的中立网友占据了绝对上风,之前质疑的声音被淹没在一片赞叹和求证声中。

当然,仍有少数顽固的质疑者试图寻找角度:“谁知道是不是医院前期治疗积累的效果,刚好被这个中医碰上了?”

“个案而已,缺乏统计学意义,说不定是巧合。”

“坐等后续,看会不会复发。”

但这些言论很快被更多的反驳和案例分享所淹没。

林远志的名字和杏仁堂的招牌,伴随着这则极具冲击力的康复视频,真正意义上“出圈”了,从之前的争议网红,变成了许多人心中“真神医”。

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涌向杏仁堂的求医者数量再次暴增。

预约系统彻底瘫痪,医馆门口从天不亮就开始排起令人绝望的长队。

面对这种近乎疯狂的供需失衡,萧宣召开了一次紧急管理层会议。

会后,她做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决定:在保持原有预约渠道的同时,每天拿出林远志的两个门诊号,进行公开在线拍卖,价高者得。

她解释说,这是借鉴了某些稀缺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且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拍卖号源不超过总号源的十分之一),旨在用市场手段调节极度不平衡的供需,同时也能为医馆带来一些额外收入,用于改善设施和补贴普通号源。

消息一出,舆论再次哗然。

有人痛斥这是“医疗商业化”、“穷人的悲哀”;也有人表示理解,认为“稀缺优质资源按支付能力分配是市场规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首次拍卖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两个号源分别以三万二千元和两万八千元的天价成交。

显然不差钱的主儿。

这笔收入让萧宣看到了巨大的“钱景”。

她很快决定将每天的拍卖号源增加至六个。

尽管争议更大,但这六个号源每次都能以惊人的高价拍出,为医馆带来了极其可观的现金流。

周六晚上,杏仁堂召开每周例会。

林远志在会上表达了他的忧虑:“萧掌柜,我知道医馆运营需要资金,拍卖号源虽然合法,但容易给人留下‘乘人之危’、‘过度商业化’的负面印象,有些大医院也有类似的拍卖,但通常会设置最高限价。”

萧宣认真听取了意见,沉思片刻后点头:“远志,你说得有道理。是我考虑不周。好,从下周起,每个拍卖号设置两万元的上限,如果有超出部分,自动捐赠给市残联康复基金。这样既兼顾了资源调配,也体现了我们的社会责任。这样我相信网友就不会多说什么了。”

林远志闻言,点了点头,虽然仍觉得拍卖行为本身值得商榷,但设置上限和捐赠机制,确实是一种平衡和进步。

周一上午,林远志按照叫号顺序,接待了一位通过高价竞拍获得就诊资格的病人。

封总引导病人进入诊室时,身后还跟着一个人。

林远志抬头望去,瞬间愣住了。

只见蒋沁芸笑吟吟地站在诊桌前,她下身穿着一条时尚的短裙,上身套着一件蓬松的羽绒服,打扮得既靓丽又随性。

她身边,还跟着一位气质文静、穿着素雅的长发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