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63章 每日名医推荐

第363章 每日名医推荐(2 / 2)

第二天一早,医馆还没开门,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队,其中不少是拖着行李箱、操着各地口音的外地患者,甚至还有被人用电动辅助担架抬来的重症病人!

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盼着能加上“林神医”的号。

场面一度有些失控。

萧宣当机立断,紧急召集所有管理人员开会,迅速出台了一条临时规定:即日起,首次来杏仁堂就诊的患者,原则上只能挂其他坐堂医生的号;连续复诊两次以上、经其他医生确认病情复杂或疗效不佳确需林医生会诊的,方可申请加挂林远志的号。

同时,她亲自在门口向排队患者耐心解释,安抚情绪。

这条规定虽然略显“不近人情”,但有效缓解了混乱局面,也将林远志从完全无法承受的接诊压力中暂时解救出来。

但即便如此,林远志的门诊量还是被迫从每天四十多人增加到了近六十人。

他不得不进一步压缩每个病人的看诊时间,提高效率,从早到晚几乎不停歇地工作,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辨证的速度更快,思路更清晰,用药更精准,仿佛一块海绵,在巨大的临床流量中疯狂吸收着经验和养分。

就在林远志忙于应对暴涨的病患,身心俱疲之际,一封设计精美、措辞正式的邀请函送到了他的诊室。

来自国内以观点犀利、思辨性强而闻名的热门辩论综艺节目——《是非说》。

林远志看了一眼,随手放到一边,并未在意。

他对此类节目本能地排斥,认为多是哗众取宠的口舌之争。

几分钟后,一个陌生的号码打到了他的私人手机上。他刚接起,一个语速明快、声音干练又不失亲和力的女声便传了过来:

“您好!请问是杏仁堂的林远志林医生吗?冒昧打扰,我是《是非说》节目的制片人,全莉。”

林远志微微皱眉,语气平淡:“全小姐您好。邀请函我收到了,谢谢贵节目的厚爱。但我只是个医生,我的职责是看病,不是上节目辩论。恐怕要辜负您的期望了。”

全莉似乎早有预料,并不气馁,反而轻笑一声,语气更加诚恳:“林医生,您先别急着拒绝。我理解您的想法。很多像您这样的专业人士,一开始都对我们的节目有误解,认为我们是搞噱头、博眼球。但我可以向您保证,《是非说》的初衷,是搭建一个理性、深度、有建设性的公共讨论平台。

中医是怎么治病的,这是一个困扰了很多人,也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是能言善辩的辩手,而是像您这样,有扎实一线经验、有真实病例支撑、有深入思考的实践者,来呈现中医最真实、最核心的一面。”

林远志叹了口气,语气依旧坚决:

“全制片,谢谢您的认可。但我确实志不在此。我现在每天门诊量巨大,实在分身乏术。而且,医学是严谨的,很多道理和案例,需要在具体情境下因人制宜地分析,很难在综艺节目有限的时长和预设的辩论框架里说清楚。我怕我表达不好,反而引起更大的误解。所以,还是算了吧。”

“林医生!”全莉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您说的顾虑我非常理解。但正因为医学严谨,才更需要一个平台去破除误解、普及常识啊!您想想,现在网络上关于中医的争议有多大?

有多少人因为不了解而排斥、甚至污名化中医?您一个人,一天看几十个病人,一年能看两万多人,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您能改变多少人的观念呢?”

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深沉有力:“而《是非说》拥有一千五百万的固定收视群体,其中70%是25-45岁、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和社会影响力的人群!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科普和教育窗口!

您上台,不需要巧舌如簧,不需要战胜谁,您只需要平静地讲述您的故事,分享您的病例,阐释您辨证论治的逻辑。

您治愈的那些疑难杂症,您对中西医差异的理解,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声音,这比您埋头看一万个病人,对中医整体形象的扭转和推广作用可能更大!”

林远志沉默了片刻,全莉的话确实触动了他一丝心弦,但他仍有顾虑:“全制片,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我担心节目效果会不会为了追求冲突和收视率,刻意剪辑,或者被网上的有心人引导到一些肤浅的争论上去?,我怕到时候适得其反。”

“这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全莉语气斩钉截铁,“我们可以提前签署一份详细的协议,明确您的发言权和剪辑底线,确保您的核心观点和案例阐述的完整性得到尊重。

我们邀请您,是希望呈现深度内容,不是为了制造闹剧。如果您在录制过程中感到任何不适,可以随时叫停。我们追求的是真理越辩越明,而不是为了辩论而辩论。”

她趁热打铁,抛出了更沉重也更具诱惑力的一击:“林医生,您想过没有?现在中医院校招生越来越难,很多医学院的中医专业都被废除了,很多年轻人对中医缺乏了解和兴趣。为什么?因为他们接触到的关于中医的信息,很多是片面的、负面的。

如果您能在这样一个面向年轻精英群体的平台上,展现出中医的智慧、有效和现代性,哪怕只能影响其中一小部分人,让他们对中医产生好奇甚至投身其中,那对中医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将是多么巨大的一份贡献?这远比您一个人辛苦看诊的意义更为深远!您是在为整个行业发声,为未来播种!”

全莉的话,像一连串的重锤,敲打着林远志的内心。

他想起国医大师邓老的期许,想起自己一路走来遇到的诸多误解,想起网络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他握着手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诊室外依稀传来的嘈杂声,更衬托出他内心的波澜。

全莉没有催促,耐心地等待着。

良久,林远志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全小姐,你口才真好,不愧是做节目策划的。”

全莉心中一喜,但语气依旧保持平稳:“那么,林医生您的意思是?”

“但是,”林远志话锋一转,“我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顾虑:时间。我现在的门诊压力非常大,录制节目需要准备、需要往返奔波,我担心这会严重影响我现有病人的诊疗。”

听到这个实际而具体的困难,全莉反而松了口气,她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林医生,请放心!时间问题我们可以全力配合您!

我们可以将录制时间安排在您休息的周日!如果您需要准备,我们可以派团队到广南市,利用您晚上的碎片时间进行前期沟通和彩排,最大限度减少对您工作的影响。

交通、食宿全部由我们负责,保证您以最有效率、最舒适的状态参与录制。您的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绝不会让节目影响您的本职工作!”

至此,林远志所有的顾虑都被全莉一一化解,并且被提升到了为中医未来发声的高度。

他再也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他再次沉默了几秒钟,最终,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清晰地说道:

“好吧,全小姐。你说服我了。但我重申我的原则:只讲述事实和案例,不参与无谓的争吵和人身攻击,保持理性和客观。”

电话那头,全莉终于难以抑制地流露出喜悦之情:“太好了!林医生!非常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您放心,我们绝对尊重您的专业和立场!期待与您的合作!我马上让团队把协议和具体安排发给您。”

挂断电话,林远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艰难的问诊。

封总在一旁大致听到了对话内容,忧心忡忡地问:“师兄,您真的要去啊?”

林远志收回目光,眼神却异常坚定:“既然有机会,那就去试试吧。什么都应该试一下。”

萧宣听说这事儿后,则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这又是一个提升杏仁堂和林远志知名度的绝佳机会;忧的是林远志的身体。

她立刻吩咐阿姨,每天额外给林远志煲一份滋补药膳汤,用的是上好药材和食材。

见林远志总是推辞不肯上楼吃饭,她干脆让人直接送到诊室。

“远志,这汤是阿姨特意给你熬的,安神补气,缓解疲劳。你要趁热喝。封总,你也有一份,看着你师兄喝完。”

封总端着那盅用料讲究、香气扑鼻的补汤,看着萧宣离开的背影,凑到林远志耳边,压低声音嘿嘿笑道:

“师兄,萧掌柜这关心得是不是有点超纲了?还给你送补汤来。这哪是老板关心员工,这分明是——怕是不止把你当‘台柱子’,更把你当‘理想结婚对象’了。全馆上下,只要不瞎,都看得出来。”

林远志瞪了他一眼,低声呵斥:“别乱说,让人听见像什么话,赶紧喝你的汤!”

封总缩缩脖子,嘟囔着:“我说的是事实啊。萧掌柜条件多好,人漂亮又能干,还懂得照顾人,虽说比你大几岁,但女大三抱金砖嘛……师兄你真没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