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风暴,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比林远志预想的要汹涌和持久。
那段精心剪辑、恶意满满的“打假”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网站疯狂传播,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吸睛:
“惊天骗局!‘抗洪神医’翻车现场!没脾脏也能诊断‘脾虚’?”
“揭开‘中医天才’的真面目:全靠话术忽悠,根本不懂解剖学!”
“杏仁堂包庇假神医?老字号为何堕落至此!”
……
评论区彻底沦陷,成为了各种情绪和偏见的宣泄场。
质疑、嘲讽、谩骂、玩梗……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将“中医是玄学”、“中医不科学”、“中医就是骗局”的陈年争论再次炒至沸点。
尽管不乏有理性的声音试图解释中医“脏腑”是功能系统概念而非单纯解剖器官,但在汹涌的负面浪潮中,这些声音微弱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突如其来的网络狙击,让林远志在杏仁堂的坐诊生活,瞬间变得如履薄冰。
接下来的几天,他坐在诊室里,面对每一位推门进来的病人,内心都会下意识地绷紧一根弦。
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心神,去观察、去判断:眼前这个人,是真正备受疾病困扰、怀着信任前来求医的患者?
还是那些打着看病幌子、实则心怀叵测,想要偷拍、找茬、制造事端的“网红”、“打假斗士”或纯粹来看热闹的好事者?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看诊时更加谨言慎行,解释病情时措辞愈发严谨,甚至有些时候会不自觉地过度解释,生怕被断章取义。
这种状态让他感到疲惫,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成名所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有难以言说的束缚和风险。
与林远志的谨慎和压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掌柜萧宣的态度。
她对此似乎毫不在意,甚至……有些乐见其成?
“别管网上那些噪音。”
一次午休时,萧宣一边翻看着手机里杏仁堂公众号后台暴涨的预约数据和留言,一边语气轻松地对林远志说。
“黑红也是红。现在这年头,怕的不是有人骂,怕的是没人理。你看,这几天咱们的预约系统都快被挤爆了,号源放出秒光,后台全是求加号的留言。
很多以前从来没接触过中医、甚至对中医有偏见的人,都因为这场争论跑来看热闹了。这客流量和关注度,可是花多少钱打广告都换不来的。”
她放下手机,看着林远志,眼神里带着生意人的精明和一丝超脱:“至于质疑和骂声,杏仁堂开了一百多年,什么风浪没见过?真金不怕火炼。只要你我看病的本事是真的,能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喧嚣,迟早会变成咱们口碑的垫脚石。你啊,就把心放肚子里,专心看你的病。其他的,交给我。”
萧宣的镇定和长远眼光,让林远志焦虑的心情稍稍平复。
但他也明白,这份“热度”是一把双刃剑。
仿佛是为了印证萧宣的话,就在这场网络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一部原本小众、关注度不高的中医题材纪录片——《最后一位国医大师》,悄然在某知名视频平台上线了。
纪录片中,有一段讲述国医大师邓金海卧病在床,打破常规、收下一位“年轻有为”的记名弟子的过程,
而那位弟子就是林远志。
“实锤!‘抗洪神医’竟是国医大师的关门记名弟子!”
“原来有真传承!怪不得敢在灾区那么猛!”
“国医大师的眼光总不会错吧?那些喷子打脸不?”
……
这个身份的“曝光”,如同在沸腾的油锅里滴入冷水,瞬间让舆论再次炸锅。
支持派仿佛找到了最强有力的背书,士气大振;质疑派则更加兴奋,认为这不过是“骗子”包装得更高明而已,争论得更加激烈。
林远志的关注度,被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他仿佛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和解读。
紧接着,好几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头部网红,仿佛嗅到了流量的极致香味,纷纷在直播和短视频中发出“战书”:
“全网挑战林神医!我出十万出场费,现场连线直播!我找三个被西医确诊、但多年治不好的真实慢性病人,请林神医当场辨证开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让大家看看中医到底是不是吹出来的!”
“打假还是证实?我组局!请林神医和知名西医专家同台,现场随机抽选观众看诊,用事实说话!”
“林医生敢应战吗?不是说你针灸厉害吗?现场找急性扭伤的,扎一针看效果!全程直播,无剪辑无AI!”
……
这些挑战书一出,网络彻底沸腾了,相关话题阅读量轻松破亿。
无数网友在微博上@林远志,催促他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