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332章 成人斯蒂尔病

第332章 成人斯蒂尔病(2 / 2)

“真寒假热?”范游皱起眉头,“林远志,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仅凭脉象和体表温度?斯蒂尔病的发热和皮疹有其特定的病理基础,是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炎症反应,用‘虚阳浮越’这种模糊的概念来解释,是否过于主观?”

“范先生,中医诊断强调整体辨证。”林远志平静回应,但语气不容置疑,“脉沉主里病,紧主寒主痛,无力为虚。高热而四肢不温甚至厥冷,是鉴别真热假寒与真寒假热的关键要点之一。结合她既往服用寒凉药无效反重的病史——吴队长,她平时是不是特别容易累,特别怕冷?”

“对对对!”吴队长连忙点头,“安乔平时就没精神,衣服也比我们都穿得多,其实她已经不适合做这份工,可是她是单亲妈妈,还要养两个女儿。我见她可怜,才没将这件事上报,留她继续做。”

“这些都支持阴寒内盛的判断。”林远志下结论,“治疗不能见热清热,见斑凉血,而应该温里散寒,引火归元。”

“可是她现在高烧昏迷,是不是该叫救护车比较稳妥……”立川百惠有些担忧急性处理。

“先试试看吧。”林远志迅速打开针灸包,“立川医生,麻烦你帮我一下。”

“好的!现在也只能是动手干了。”

两人默契配合。

立川百惠翻身,掀开病人的衣服。

林远志取毫针,快速刺入安乔的复溜穴、关元穴和气海穴。

立川百惠则取来备用的艾条,点燃后,悬灸在林远志针刺的穴位上方,让温热的艾气透过针体传入经脉。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

范游双手抱胸,眉头紧锁,显然并不相信几根针和一点艾烟能逆转这种免疫疾病的重症发作。

约莫十分钟后……

安乔原本急促的呼吸渐渐变得平稳悠长,潮红的脸色开始慢慢褪去,恢复了些许正常肤色,额头和鼻尖甚至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正常的汗珠。

最令人惊奇的是,她颈部和手臂上那些鲜红的皮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变淡。

“嗯……”安乔发出一声低低的呻吟,睫毛颤动,缓缓睁开了眼睛。眼神虽然还有些迷茫,但已经有了神采。

“安乔,你醒了!”吴队长又惊又喜。

“我……我怎么了?”安乔虚弱地问,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额头,“我刚才晕了吗?”

她甚至尝试着想坐起来。

“慢慢来,别急。”林远志扶了她一把。

“天哪,退烧了!皮疹也消了。”安彩妍举着手机,难以置信地惊呼,“直播间的家人们,你们看到了吗?针灸加艾灸,十几分钟!就把那么凶险的高烧和皮疹给退了。这绝对不是什么特效,你们亲眼所见!”

陆丰羽用力拍了一下大腿:“牛逼!太牛逼了!”

姜三才抚掌大笑:“哈哈哈!好,太好了,害得我刚才挺紧张的。”

范游彻底愣住了,他推了推眼镜,凑近仔细看了看安乔的脸色和消退的皮疹,又看了看林远志手中的针和立川百惠手中的艾条,脸上写满了困惑和难以置信:

“这……这怎么可能?细胞因子风暴引发的系统性炎症……怎么可能通过针刺几个穴位和艾灸就如此迅速地平息?这不符合生理学逻辑!这……这或许是暂时的安慰剂效应,或者恰好是疾病自身波动的巧合?”

“范先生,”林远志收起针,语气依旧平静,“中医认为,阳气为生命之本。阳气虚惫,寒邪内生,抵抗力下降。温补关元、气海,可以壮命门之火。元气充足能温散内寒,引浮越之虚阳回归本位。这并不是直接‘消炎’,而是通过振奋人体自身的机能来实现平衡。效果你也看到了。”

他顿了顿,看向虚弱的安乔:“当然,这只是紧急治标,缓解急性症状。她这病需要长期温阳散寒、调和气血的方药系统调理,才可能减少复发。”

吴队长千恩万谢:“谢谢你们!谢谢两位!太感谢了!我这就送安乔回去,一定督促她好好休息!剩下的人会继续打扫的。”

范游站在原地,看着安乔在众人搀扶下逐渐恢复精神,离去的身影,又看看一脸淡然的林远志,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摇了摇头,喃喃自语:“无法理解……”

客厅里重归安静。

其他人心有余悸又充满好奇地散开,低声讨论着。

林远志和立川百惠走到窗边的茶桌旁坐下。立川百惠为两人各斟了一杯清茶。

“小林,”立川百惠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你认为那位安大姐,为什么之前求诊的中医,都用寒凉药,致这病缠绵不愈,雪上加霜?”

林远志端起茶杯,目光落在氤氲的热气上,沉默片刻,才缓缓道:“这或许触及了中医界一个……的秘密。”

“哦?”立川百惠微微前倾身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我的教授说过,自古以来,”林远志斟酌着用词,“真正精通脉诊,与舌诊、问诊、望诊精准结合,融会贯通的医生,其实凤毛麟角。”

他放下茶杯,眼神变得锐利:“很多中医,看病更依赖于‘对症开方’。患者说发热,想当然用石膏、知母;见皮疹,就用地黄、丹皮;说关节痛,就投羌活、独活。完全不研究病因。”

立川百惠若有所思地点头:“嗯,在日本汉方界,这种情况也很多。‘方证对应’被简化成了‘症状用药’,脉诊与舌诊往往流于形式,或仅作为极其粗略的参考。”

林远志点点头:“其实,脉象是不会说谎的。譬如安女士,其高热、红斑,只看症状,十有八九会辨为温病热入营血。但她的脉象呢?沉取紧束无力,这不是实热,而是阴寒。这沉紧无力的脉,说明了真正病因。”

立川百惠叹了口气,道:“复杂的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病机往往错综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症状可以迷惑人,舌象有时也会受短暂因素影响,但脉象能相对真实地反映脏腑气血的盈亏、邪气的性质与深浅。

不精于脉,如同盲人摸象,仅凭患者主诉和零碎印象开方,误诊率自然居高不下。这或许就是为何许多患者觉得‘中医效果慢’、‘吃中药没感觉’甚至‘越吃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是中医不行,是诊病的人,未能触及核心。”

我初来中国学习时,我的老师也曾痛心疾首地说,‘脉诊一途,近乎失传’。许多人宁愿花时间背诵更多方剂和药物功效,也不愿花功夫去体会、去感悟指下那细微的波澜起伏。

因为那需要极高的专注、悟性、大量的临床实践对比,以及……一颗沉静的心。这远比根据症状套用成方要困难得多。

小林,你这年纪已经初入脉法之门,已经算相当了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