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中医门诊。
徐荣轻声问道:“珠兰根那事儿……办妥了吗?”
林远志说道:“我请护士去处理了,目前还不清楚是不是有用。等一下我过去住院部那边看看。”
“病人真的能接受吗?”封总问道,“虽然周文娟精神有问题,但不代表病人好忽悠啊。”
“护士回复我,已经按照我要求的完成了,病人在清醒的时候,还是容易沟通的。大概是做完梦之后,醒来那段时间,是最难分清楚现实和梦幻的。”
徐荣说道:“其实,过去我也遇到过一个类似的病人,一个男的。也说做这种美梦,对象是仙女,还是一群仙女,说连续做了很多年这样的梦。整个人眼眶凹陷,眼圈发黑,身材干瘦,真的像是精气被吸干一样……我当时没把握治这种病,就让他去别的地方看去了。”
“哇,那古代那些书生写的那些什么狐妖、仙女、还有邻家千金小姐投怀送抱的小说,说不定是梦到的,而不是编出来的。”封总说道,“古人也会做这种美梦吧?”
林远志斜眼:“小封,你兴趣真是广泛,你还会看那种书啊?”
封总不好意思地笑道:“偶然了解过而已……倒没有专门去看过。”
徐荣咳嗽一声,道:“不要越扯越远了,开始叫号了。现在半天有三十个号,看诊得提高效率。”
之后,陆续叫号。
看到第五个人的时候,有个中年妇女推着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年轻姑娘进来。
徐荣看着电脑说道:“哦,是从肛肠外科转过来的……呃,克罗恩病?”
虽然林远志对西医病名没有认全,但是凡是这种开头带老外姓氏或者名字的病名,肯定都不好治。
这是一个通用的规律。
徐荣继续读:“李秋梅,十九岁,五年前确诊克罗恩病……长年有口腔溃疡,肠道溃疡……去年8月做过右半结肠切除术,12月22号出现腹痛症状,29号消化道造影显示,盲肠卵石样充盈缺损及右半结肠短缺,确诊为克罗恩病复发。体重只有34公斤?”
李秋梅肌肉凹陷,瘦骨嶙峋,脸色微黄,两手捂着腹部,弓着身体,满脸皱着……看上去很痛苦。
中年妇女应该就是李秋梅的母亲,一脸憔悴,身材清瘦。
李母点点头,道:“对,情况就是这样。肛肠外科的刘医生提议再做一次手术,可是……上次手术做完不到半年就复发了。我女儿现在身体比之前更差了,我不敢再让她做手术。听说你们这里中医不错,就带她过来看看。”
徐荣说道:“克罗恩病……这病中医也不好治疗啊,不过你既然带孩子过来了,那我们怎么也要试着给你们治一治。”
克罗恩病的病位从口腔到肛门,几乎涉及整个消化系统,不是病毒细菌感染,却经常发炎和出现溃疡,溃疡面还会凸起,让肠道变窄。
病因不明。
虽说该病已经被命名上百年,迄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是通过各种药物进行控制。
即使切除溃烂的肠道,也容易复发。
如果直肠溃烂或者阻塞实在太严重,病人无法正常排便,就必须把直肠封闭,然后在腹部造一个瘘口,让直肠一头连接瘘口内部,而外部连接一次性粪袋——也就是肛门再也用不上了。
因此,克罗恩病,也被号称为消化科的绿色绝症。
说是绿色绝症,实际上病情严重引发其他并发症,也是会死的。
林远志刚刚才从手机里查到克罗恩病的有关信息。
毕竟,这么多现代病名,他这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能都知道。
不过,一看病位,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系统……从中医的角度看,简而言之,就是脾胃的问题,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运化和受纳,包含了肠道的作用。
“李小姐,你现在胃口怎么样?”林远志问道。
李秋梅摇摇头,用很轻的声音说道:“没胃口吃东西,也不敢随便吃东西。感觉胃胀,老是想吐。”
李母补答:“现在只能吃医院开的特制营养粉,平时只是吃点肉粥,吃不了其他东西。”
“现在痛的具体位置是哪里?”
李秋梅指着少腹,道:“肚脐下边一点。右边比较明显。有时候,腰也会跟着一起痛。”
“大便怎么样?”
李母一听,立即递上报告,说:“这是昨天才做的比便检报告。”
林远志随意看了一眼,又问:“我们不看报告,请你具体描述一下吧。”
“拉肚子,一天三四次……有红色的血。”
“你喜欢喝热水还是冷水。”
“热水。”
林远志忽然对着徐荣叫道:“徐主任,手电筒。”
徐荣很快从抽屉里找出手电筒,丢过去。
林远志拿着手电筒,说道:“张嘴,让我检查看看。”
李秋梅很是配合,张开嘴巴,一股酸臭味顿时扑面而来。
林远志用手电筒一照,口腔内膜有好多白黄色的溃疡。
“伸出舌头。”
又看了看舌头。
舌淡苔白腻,而且舌苔只有后半部有,前半部没有,看起来好像剥落了一块。
接着,林远志又给病人号脉。
弦细数,重按无力。
这是虚脉,可是数脉却表示有热,从她有口腔溃疡这一点看,也说明她有上热。
徐荣问道:“小林,看出什么来了吗?”
林远志想了想,先是说了舌脉,然后说道:“上热下寒,中气虚寒。我看,应该先温中驱寒,补中降火,然后看效果再继续调整治疗方向。”
“嗯,这种病确实没办法一次性给治好,所以你们要办理住院,没问题吧?”徐荣看着李母问道。
李母立即点头:“只要这个病可以治,住院当然没问题。”然后长叹一声,“她这个病每次来看,就没有一次不住院的。”
想来她当母亲的也是麻木和疲惫了,毕竟,这绝对不是她第一次带女儿来求医。
从确诊到现在,已经五年。
五年前,李秋梅只有十四岁,一个初中生而已。
而李母不知道带女儿来往医院多少趟了。
林远志又问:“李小姐,不是在发烧啊?我摸她的手,感觉有点烫。”
没等李秋梅开口,李母又抢着回答:“对对对,每次腹痛发作的时候,她就会发烧,我都习惯了。刚才进来之前,我用体温计给她测了一下温度,是39度整。不过,没关系的,等她发作过了,温度就会降下来了。之前吃过很多退烧药,也不管用。”
女儿发烧,她不是不在乎,而是早就摸清了规律,知道发烧是会自己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