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嬴政,千古一帝!(2 / 2)

“他暴力无比,可是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

“焚书坑儒——

秦始皇烧尽民间藏书,坑杀大批无辜的士人学者,严重摧残了我国古代文化。”

“这是一种政治暴行。!”

“徭役太重,不恤民力——

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后,应立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可是他却好大喜功,

内则大兴土木,外则劳师远征。”

“使广大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天下响应,

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此时,乾隆皇帝对着现场各位皇帝说道!

同时,

他还准备了很多典籍。

这些都是和珅那小子在私底下准备的。

和珅知道,能够和自己的主子,竞争这千古一帝的最大对手,就是秦始皇嬴政!

所以,

专门准备了嬴政的一些黑料!

此时,

现场所有皇帝都看了过来!

毕竟,

争夺千古一帝提名候选人这件事情。

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

周先生颁了这么多奖,

有人提出异议,有人进行争夺!

还是第一次遇到争夺千古一帝!

不过,按照颁奖典礼的环节和规则,

这都是可以允许的!

都在权限之内!

虽然非常鄙夷不屑!

这乾隆皇帝,竟然和秦始皇比个高下!

简直就是对秦始皇嬴政的侮辱!!

但是,

大家还都是耐着性子听了下去!

乾隆皇帝看所有人的目光,

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

更加感觉自己胜券在握!

手中握着和珅给自己的资料,淡然的说道。

“暴政,苛捐杂税,

重的劳役苦役,大兴土木,

劳民伤财,

四处征战。”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认为,秦亡在穷兵黩武!”

“然而,

从这一段叙述,

我们不难看出,

始皇帝“马上打来天下,马上治理天下”,

终至倾覆。”

“就连孔子,都孔子西行不至秦!”

“这是秦立国过程中,文化传播的先天不足!”

顿时!

秦始皇嬴政,眯起了眼睛!

明显!

这小子,是有备而来啊!

乾隆继续说道!

“唐代韩愈,

最早发出“孔子西行不至秦”的感慨。”

“我们可以认为,孔子西行不到秦国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秦在立国过程中,

便具有文化传播上的先天劣势。”

“特别是山东诸国的先进文化,

并没有传播到秦国去。”

“相反,倒是产生于华夏诸国,

却得不到重用的法家,

跑到秦国去大放异彩,

成为治国之策。”

“这么严格来看,秦国根本就没有经过华夏文化的熏陶。”

“严格来说,根本就不是华夏正统文化。”

顿时之间,

秦始皇气笑了!

你他妈开什么玩笑?

“我大秦不是华夏正统文化?

不是华夏正统文明?”

所有人都是一脸愤怒的看向此时的乾隆!

但是,

按照比赛规则,

按照竞选规则,提出异议的时候,

是可以完全全篇提出自己的论点和论据的!

所以,

秦始皇并没有说话,而是按兵不动。

乾隆继续说道!

“儒家,

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开展了广泛的传播活动。”

“孟子曾到过齐、宋、邹、滕等国,

年过七十,仍然活跃在传播第一线。”

“以上,

儒家薪火相传地展开传播活动,

使儒家文化渗透到华夏诸国的文化血脉中,

产生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

与当时华夏诸国相比,秦国文化落后。”

“孔子西行不至秦,使秦国长久,

处于圣人未到过的蛮夷之地。”

“在恶劣而落后的环境中,坚忍图存。”

“其艰难的立国过程中,先天便缺乏充分的文化传播。”

“秦国与华夏诸国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春国处于偏僻的西方,

虽从襄公时代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

却始终被视为“戎狄之国”,

又因尚武被称为“虎狼之国”。”

“据史学家考证,

《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

《春秋谷梁传》称之为“狄”。”

“商鞅更认为,

秦国风俗制度为戎狄式的,

父子妻室同居一处。”

“《管子》则认为,

齐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

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从。

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仍视之为“戎虏”,

有人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秦国不重宗法制度,

国君之位,往往“择勇猛者立之”。”

“秦国有悠久的尚武传统。”

“如在其前中期,

襄公即是庄公的次子,

穆公是成公之弟

(成公有七个儿子,竟一个未立,而立其弟)。”

“在中后期,躁公死后,

“立其弟怀公”;

灵公死后,不立其子献公,而立灵公的叔父简公。”

“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没有预立太子。”

“咱们只能在史书上读到“长子扶苏”“公子扶苏”,

而无法确知,其太子身分。”

“何也,习惯使然。”

“商鞅变法之后,以军功授爵,

“天下谓之’上首功之国’”,

表现了山东诸国,对秦人文化落后的深切鄙夷不屑。”

“第三!

秦朝,轻风俗伦理!”

“如秦宣太后,曾以房事见于外交辞令(《战国策韩策》):

“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

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

妾困不支也;

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

何也?

以其少有利焉。”

秦始皇的妈妈,秦庄襄王后,

更是把面首置于宫中,封为长信侯,

与其生养了两个儿子。”

……

乾隆侃侃而谈!

他的臣子和珅,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切,

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

这乾隆不可谓不毒。

再加上他的那个帮手和珅!

和珅这人,可是相当的人才!

和珅在广大的影视剧之中,一直都是一个胖子形象。

但是,真实历史中的和珅,

是个美男子。

而且博学多才,善作诗文,武功高强!

乾隆老的时候六七十岁的时候,

和珅,

只是一个二三十岁的俊美男子!

所以,

被皇帝看中,做了带刀侍卫!

从此一步步青云直上,

不断的升官!

不得不说,和珅找的这些论据,论点,

的确是从一些史记之中所抠出来的。

乾隆见自己的话起了作用!

现场的所有皇帝都看到自己,

于是更加得意的说道!

“接下来,我就一一列举秦始皇的暴行!”

“他根本就没有资格竞争千古一帝!”

“《史记》里说,秦始皇:作宫阿房,

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一次性征发七十万宫刑犯人,去盖阿房宫或打穿骊山。

七十万罪犯都是宫刑,还不算残暴吗!”

“两千年前才多少人口啊?”

“《人口史》中记录: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年,

人口约为2000万。”

“2000万人,一次性就可以派70万宫刑罪犯,去盖阿房宫,

宫刑还是当时的极刑,

其他罪犯的人数可想而知了!”

……

“以上就是他的刑罚苛刻……。”

乾隆继续说道!

随着他的诉说,手中还出现了一些资料。

全部都是当时人口历史上,对于秦朝的记载。

“秦始皇时代,就开始诛三族了。”

“一人犯罪,要诛三族,

还不算残暴吗?”

“例如嫪毐跟太后私通,

后来又想谋反。”

“秦始皇就夷嫪毐三族。”

“三族是哪三族呢?”

“父母一族,

自己和妻子一族,

儿女一族。”

“《汉书》曾记载,秦始皇是怎么惩治嫪毐的余党的:

始皇诛之,斩首数百级,

大臣二十人,皆车裂以徇,

夷灭其宗。”

“《史记》里还记载了另一件事,

可见秦始皇的残暴:”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因为泄露自己的态度,秦始皇将在场所有人都杀了。”

“这里的中人是宦官的意思。”

……

听到这里,

现场的皇帝们全部都是一片哗然!

他们绝对想不到,还有这样一场故事!

竟然!

杀了这么多人!?

秦始皇嬴政,也是眯起了眼睛!

乾隆继续说道,趁热追击!

”这只是一方面!“

”秦始皇暴政的另一方面!”

“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

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

“秦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

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

女子纺织,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

“以致民不聊生,

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好大喜功,

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

连年大兴土木、

四处征战,

为了自己之奢欲,

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

“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

“据估计,

当时服兵役之人数,

远超二百万。”

“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如此重税苦役,

实非百姓所能忍受。”

……

“接下来,实在是内容太多了!”

“我的臣子和珅,列举了好几本书。”

“我都没有办法在这里一一赘述,

干脆就在这里总结一下,

让大家看一看。”

“1、连年征战,灭六国,征匈奴;

2、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收入3分之2都要上缴政府;

3、大兴土木,建郑国渠,灵渠,长城,阿房宫,陵墓;

4、游巡无度,劳民伤财;

5、焚书坑儒,专制,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穷兵黩武;

6、刑法苛刻;

7、追求长生不老,浪费国家资源。”

“这些,都是嬴政大罪状!”

乾隆的声音,

响彻在整个现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