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悲寺的日子清静而有规律,晨钟暮鼓,涤荡人心。
刘昌是个闲不住的性子,没过几天,便凭着他那份天生的爽朗与善于交际,和寺里不少和尚,尤其是些年轻沙弥,混得颇为熟稔。
这日午后,诵经声暂歇,一个名叫慧明的小沙弥,约莫十二三岁的年纪,圆脸大眼,偷偷找到正在院中擦拭马鞍的刘昌。
眨巴着眼睛,神秘兮兮地低语:“刘施主,小僧知道后山有一处好地方,长了许多野萢,这时候正熟透,酸甜可口,可要随小僧去尝尝鲜?”
刘昌正觉寺中斋饭虽清爽,却少些滋味,闻言立刻来了兴致,笑道:
“好啊!正想去活动活动筋骨。”
两人避开香客常走的路径,沿着一条被杂草半掩的小径往后山走。
越往深处,林木越见葱郁。
果然,在一片向阳的山坡上,他们找到了慧明所说的野萢丛。
那是一种低矮的灌木,枝干上密生着小刺,上面缀满了累累果实。
果子不大,颜色却有三种:金黄灿烂的叫黄萢,深紫如墨的是紫萢,还有较为少见的,近乎半透明的白萢,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如同凝露的宝石。
刘昌小心翼翼地避开尖刺,摘下一颗金黄的黄萢放入口中,轻轻一抿,一股清新纯正的酸甜滋味瞬间在舌尖炸开,果然生津止渴,野趣盎然。
他立刻想起留在寺中抄经的秦玥,这般新鲜野趣的果子,她定会喜欢。
“这果子娇嫩,一碰就破,该如何带回去才好?”
刘昌看着手中几颗因采摘而微微渗汁的浆果,有些犯难。
却见慧明狡黠一笑,从他的斜挎布兜里,变戏法似的掏出了两个厚实的大陶碗,得意地晃了晃:
“小僧常来,早有准备。”
刘昌一看,喜出望外,接过一只碗,赞道:
“好你个小和尚,真是个机灵鬼!”
两人相视一笑,便埋头采摘起来。
他们专挑那些熟透饱满、颜色鲜亮的果子,动作轻柔,生怕碰坏了。
不一会儿,两只陶碗便装得满满当当,黄、紫、白三色交织,宛如盛了一碗宝石。
回到寺中,刘昌顾不上歇息,捧着野萢,径直去寻秦玥。
他献宝似的将碗递到秦玥面前,眼神亮晶晶的,像个等待夸奖的孩子:
“玥儿,快尝尝,后山摘的野萢,慧明小师傅带的路,好吃着呢。”
秦玥正抄经抄得手腕酸涩,见到这碗水灵灵的野果,眼前也是一亮。
她拈起一颗紫萢,放入口中,那恰到好处的酸意过后便是清甜,果然驱散了不少疲惫。
她看向刘昌,眼中带着浅浅的笑意:“很好吃。”
她细心地将碗中形状最完整、色泽最漂亮的果子挑出一小碟,恭敬地送到供奉林郎中骨灰和牌位的偏殿,轻声道:
“先生,你也尝尝这青州山野的味道。”
剩下的,她仔细清洗干净,分成三份,一份留给刘昌,一份自己留着,另一份则给周荔和孙弘文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