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虽如此,她脸上却并无多少反对之意。她转向秦熙,神色变得严肃而认真:
“熙儿,你自己有主意,有想做的事情,娘不会硬拦着你。但是,你要明白,这不是小孩子过家家。”
“开学堂是件正经大事,牵扯很多。你首先要心里有个周全的章程出来。”
她一项一项地给女儿分析:“你这学堂打算占地多大?要盖几间房?”
“是只教认字,还是也教些算数、礼仪?打算招多少个孩子?年纪跨度多大?束修定多少合适?”
“收多了,寻常人家负担不起。收少了,你自己请先生、买书本笔墨、维持学堂运转的钱又从哪儿来?这些你都得仔仔细细想清楚,心里有本明账才行。”
最后,她又抛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还有最要紧的一点,家里如今的情况你也知道,刚盖完房子没多久,积蓄有限。”
“买下那么大一块地,再盖起武馆和学堂,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家里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但是,”
她话锋一转,目光中带着鼓励:“如果你的章程做得合理可行,让人看了觉得这事儿能成,有前景。”
“咱们也可以想办法,去亲戚朋友那里凑一凑,或者看看有没有其他路子。”
“但最主要的就是,这件事情是你起的头,是你想做的,你既然决定要做,就得负责到底,不能半途而废,明白吗?”
秦熙看着母亲殷切而郑重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沉甸甸的责任感。
她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娘,我明白!您放心,我不会胡来的。”
“我会好好计划,把您说的这些都考虑进去,做个详细的章程出来,到时候咱们再一起商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熙仿佛换了个人,充满了干劲。
她不再沉浸于科举无门的失落,而是积极地跟着阿土和屠老三一起,重新去勘测那块地,仔细计算买地需要多少钱,盖不同规格的房屋大概又要花费多少。
她还拉上阿依和秦玥做帮手,三个姑娘结伴,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拜访有适龄孩子的人家。温和地询问打听,了解石城里五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大概有多少。
有多少人家有送孩子读书识字的意愿,他们心目中能接受的束修又大概在什么范围。
她拿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录下每一户的反馈,原本有些空泛的想法,渐渐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调查中,变得清晰、具体起来。
刘昌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石城,一落脚,便从阿土和秦熙那里听说了开武馆和学堂的计划。
他听得两眼放光,当即拍板,声音响亮:
“好事!大好事!这合伙怎么能少了我?算我一个!”
说完,他便拉着秦玥,阿土和秦熙,迫不及待地去实地查看选定的地块。
站在那片接近三亩的地前,刘昌背着手,目光锐利地四下打量,比划着武馆和学堂可能的位置。
看着看着,他忽然转头对陪同前来的秦玥说:
“这块地还是小了点儿,格局不够舒展。得跟那地主再谈谈,旁边那亩零散的坡地也一并买下来。”
秦玥正憧憬着未来的学堂和武馆,闻言有些不解,眨了眨眼问道:
“还要再买一亩?阿土哥开武馆,熙姐姐开学堂,加上必要的空地练功活动,现有的地方应该足够了吧?再买一亩做什么用?岂不是白白多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