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人参是极其讲究的。不能像撒麦子一样随意,需要“点播”。张西龙按照福海指导的、以及自己从书本上琢磨出来的方法,用细木棍在整理好的畦垄上,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戳出一个个浅坑。
然后,他亲自将瓦罐里那些经过层积处理、已经微微露白的参籽,小心翼翼地、一颗一颗地放入浅坑中。每放下一颗种子,他都仿佛能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希望。
“这参籽,真能长出人参来?”栓柱一边帮忙覆土,一边忍不住嘀咕,他还是觉得这事有点悬。
“心诚则灵。”福海老猎户此刻却显得比谁都虔诚,他仔细地将湿润的苔藓覆盖在播下种子的土面上,用以保湿,“咱们这是把山里的宝贝请到咱家门口来住,得用心伺候。”
张西龙没有说话,他只是专注地重复着播种的动作,眼神坚定。他知道,从种子到成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第一年,能顺利发芽、保住苗,就是最大的胜利。
播种完毕,接下来就是搭建遮阴棚。人参怕暴晒,需要散射光。张西龙没有采用成本较高的苇帘或遮阳网,而是就地取材,带着众人砍来笔直的木杆,在参畦上方搭起一人多高的简易棚架,然后在棚架上稀疏地铺上一层带着叶子的榛柴和柞树枝条,既能遮挡部分阳光,又能透风透气,还能模拟林下的光照环境。
接着,他们又从附近的小溪边挖来带草的草坯,仔细地铺在参畦之间的步道上,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保持园内湿度。张西龙甚至还在参园地势较低的一角,挖了一个小小的蓄水池,方便日后浇水。
一连七八天,张西龙和几个帮手都泡在这片参园里,精心构筑着这个梦想的摇篮。汗水浸透了衣衫,手上磨出了水泡,但看着这片从无到有、初具规模的林下参园,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
参园周围,用削尖的木桩和粗绳象征性地围了起来,算是界限。张西龙还特意用木板做了一个简陋的牌子,请屯里读过几年书的会计在上面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西龙参园”,郑重其事地立在了入口处。
这个牌子的竖起,仿佛一个正式的宣告。山海屯的乡亲们看着后山那片突然变得“规整”起来的林子,和那个醒目的木牌,议论更多了。有好奇观望的,有摇头叹气的,也有少数几个心思活络的年轻人,开始觉得张西龙或许真的不是在瞎胡闹。
面对各种目光,张西龙坦然处之。他每天都会去参园转转,看看土壤的湿度,检查一下遮阴棚是否牢固,观察着是否有鸟兽来破坏的痕迹。他像呵护婴儿一样,呵护着这片埋藏着希望的土地。
播下的参籽,在湿润的土壤和适宜的温度下,静静地吸收着养分,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张西龙知道,他需要极大的耐心。人参生长缓慢,第一年可能只长出一片小叶(俗称“三花”),第二年长出五片小叶(“巴掌”),第三年才能长出两个完整的复叶(“二甲子”)……要长到可以采收的“灯台子”(四到六年生),需要漫长的等待。
但他愿意等。
站在初具规模的参园里,看着周围熟悉的山水,张西龙仿佛看到了几年之后,这片土地上参苗茁壮、绿叶摇曳的景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的梦想,更是一个关于扎根土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规划。
山林狩猎教会他勇敢与果决,而经营参园,则开始磨练他的耐心与远见。
他的世界,正在从单纯的索取,向着更广阔的创造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