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小心翼翼地拂去厚厚的积尘,那股苍茫古老的波动愈发清晰。他缓缓展开卷宗,开篇第一行字,便如一道惊雷,在他平静的心湖中炸开:
“夫修行之途,万千法门,然皆窃取天地灵气以强己身,循规蹈矩,此为‘顺天’。然天地有穷而修士欲海无边,顺则易行,而终有尽时。余穷毕生心血,另辟蹊径,欲探究‘逆天’之可能……”
“逆天?”叶秋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这并非具体的修炼法门,更像是一位号“源劫散人”的古代修士的研究手札,记录了他对一条完全背离主流、“逆天而行”的修行之路的疯狂设想、推演以及……惨痛的失败。
这位“源劫散人”认为,现有的所有修炼体系都是在天地规则框架内“窃取”力量,是“顺”。而他想要做的是“逆”——解析规则的构成,甚至意图局部地、有限度地“重构”规则,以此来打破资质的限制、突破寿命的枷锁、达到真正的超脱。这种想法,堪称石破天惊,其核心精神与叶秋解析“源初道纹”、意图完善乃至超越现有体系的道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叶秋屏住呼吸,一字一句地往下看。手札中记载了大量艰深晦涩的理论推演,充满了天才的构想和疯狂的勇气,但也伴随着一次次骇人听闻的失败记录——“道基浮现裂痕”、“灵脉如焚如裂”、“识海频临溃散”……字里行间,能感受到着者从最初的雄心万丈,到屡遭反噬后的痛苦、困惑、乃至偏执。手札的记录戛然而止于一次名为“融道”的终极尝试,末尾是数页混乱的、充满痛苦与不甘的涂鸦,最后是一大片已经变成暗褐色的、触目惊心的污渍,散发着不祥的气息,仿佛预示着着者最终道消身死的悲惨结局。
在这份绝望记录的末尾,叶秋找到了一段关于“万物源纹”的模糊论述。虽然“源劫散人”并未像叶秋这般清晰地认知到“源初道纹”的存在,但他已经触摸到了边缘,将其描述为“构成大千世界的原始烙印”、“规则权柄的碎片”。他认为,若能完全掌控这些“源纹”,便可真正实现“逆天改命”,乃至窥见大道的终极奥秘。
合上这册沉重得仿佛承载着一条陨落灵魂的无名卷宗,叶秋静坐了许久。静室内只有他平稳的呼吸声,以及窗外细微的风过竹梢的呜咽。
这位“源劫散人”无疑是一位超越了时代的先驱,其思想的光芒足以照亮一个时代。然而,他的道路太过激进,缺乏叶秋这种天生拥有“源初道纹”作为认知基础和分析工具的“作弊器”,更像是凭着一腔孤勇在黑暗中盲目掘进,最终触怒了冥冥中的规则,或者说,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力量反噬而亡。
“他的失败,在于‘知’的不足,却强行推动‘行’。”叶秋冷静地分析着,心中并无恐惧,反而更加明晰,“我的道路,是以‘全知’追求‘全能’,先彻底理解规则,再谈利用乃至优化规则。这是本质的不同。”
他将这册无名卷宗轻轻放回原处,并未打算带走。这里面蕴含的思想太过惊世骇俗,一旦泄露,必引来无穷麻烦。但其价值,尤其是那份用生命换来的、关于“逆天”危险的警示,已深深烙印在叶秋心中。
“探索未知之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叶秋起身,最后看了一眼那黑暗的角落,“源劫散人”的结局如同一座冰冷的墓碑,矗立在他前路的岔口,提醒他时刻保持敬畏与谨慎。
当他走出杂书区,重新沐浴在传功阁主区明亮的光线下时,感觉恍如隔世。外面的弟子依旧在为某个法术的施展技巧而争论,为贡献点的获取而奔波。无人知晓,在那一墙之隔的尘埃之下,一个五岁的孩童刚刚与一位古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并更加坚定了自己那条看似相似、实则迥异的孤独道路。
藏经阁的尘埃,拂去了一丝他眼前的迷雾,却也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前路的险峻。但他眼神依旧平静,步伐坚定。主流的光芒固然令人向往,但真正的突破,往往诞生于被忽视的角落与寂静的疯狂之中。他已经找到了方向,接下来,便是以更扎实的步伐,去践行那条属于他自己的、“知”与“行”合一的超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