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秋叶玄天录 > 第36章 低调的扬名

第36章 低调的扬名(2 / 2)

白日的劳作间隙,也成了某种非正式的“问道”时刻。

在药田里,当叶秋用他那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独特发力技巧和能量引导的方式,高效地清除杂草时,会有其他弟子状似无意地磨蹭到他负责的区域附近,一边慢吞吞地挥着锄头,一边捶着腰,低声抱怨自己修炼时气息如何不稳、某个穴位如何始终无法冲开,眼神却像钩子一样,偷偷瞟向叶秋那张平静无波的小脸。

叶秋若觉得这个问题触及了某个他正在思考的能量控制共性难题,便会一边继续手上精准无比的动作,一边仿佛心不在焉地、对着面前的凝血草自言自语般接上几句,依旧是那些生活化的比喻,却总能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插入对方思维的锁孔。

“气息乱?像一群没头苍蝇?你越急着去抓,它们飞得越欢。试试别管它们,就守着你觉得最舒服的那个地方(可能是下丹田或中丹田),想象那里有个小太阳,暖暖地照着,苍蝇自己就会往暖和的地方靠……”

在矿坑深处,搬运着沉重矿石的休息间隙,也会有人喘着粗气,坐到叶秋旁边被开采过的、相对平整的岩石上,唉声叹气地诉说着炼体进展缓慢,浑身肌肉酸痛得像要裂开,感觉身体像个锈死的机器。

叶秋可能会拿起一块矿石,在手中掂量一下,感受其内部的晶体结构和应力点,然后“自言自语”道:“这石头真硬,蛮力敲打,反震得手疼。要是能看清它里面的纹路,找到最脆弱的那条线,轻轻一凿,是不是就省力多了?人练体也一样,光知道用傻力气,不找到气血运行的‘纹路’和关节发力的‘窍门’,事倍功半,还容易伤身。”

听得那人一愣,看着自己布满老茧和淤青的手掌,再回想平日里蛮干式的锤炼,眼中渐渐泛起一丝明悟。

叶秋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他从不主动搭话,从不承认自己在“指点”,更绝不收受任何形式的“报酬”或感激——哪怕是一个感激的眼神,他也只是坦然受之,脸上依旧是那副符合年龄的、略带茫然的无辜表情,仿佛一切只是巧合,一切与他无关。他将所有交流都严格限定在“偶然发生”、“自言自语”、“被无意听去”的框架内,完美地维持着那个“资质低劣、有些呆气、偶尔会说些傻话”的孩童人设。

然而,这种刻意的疏离和低调,并未削弱他的影响力,反而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叶师兄”(这个称呼开始在私下里流传,尽管他年纪最小,但那一声“师兄”里,包含了杂役弟子们最朴素的尊敬和感激)的名声,如同山谷中顽强生长的苔藓,在第七杂役谷这近百名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弟子心中,悄然扎根、蔓延。

他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无形的“资源”。一种无法摆在明面上言说,不能依赖宗门制度获取,却成了许多人在漫漫长夜中、在精疲力尽后,内心深处悄然燃起的一丝微弱的、名为“希望”的火光。一种在绝对困顿中,发现的非常规的、或许能撬动命运的“可能性”。

甚至,连少数几个负责监工、平日里对杂役弟子非打即骂、自视高出一等的练气中期弟子,也隐约听到了些许风声。他们对此最初是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底层废物们无聊的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一个五行混杂的小屁孩,自身难保,能有什么真知灼见?不过是运气好,撞上了几个傻子的痒处罢了!”

但偶尔,当他们自己在修炼中遇到难以逾越的瓶颈,或是练习某种法术始终不得要领时,那些流传的、看似可笑的“叶氏语录”也会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闪过。他们会立刻摇头,试图将这“荒谬”的念头甩开,心底却难免留下一丝难以言喻的异样和……一丝极隐秘的、不愿承认的动摇。

叶秋对于这种悄然发生、逐渐蔓延的变化,洞若观火,却安之若素,甚至乐见其成。

他依旧住在那个阴暗潮湿、仅有萤石苔微光的甲叁号石屋,每日完成着份内最低限度的杂役,领取着那份微薄得可怜的下品灵石和丹药。在外人看来,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形单影只、资质低劣、在宗门最底层挣扎求存的普通杂役弟子,是这绝望山谷中最不起眼的一粒尘埃。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低调的扬名”和有限度的“信息输出”,正是他宏大研究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为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动态的、鲜活的观察窗口。每一个前来“求助”的弟子,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体质特点、他们尝试“笨办法”后的反馈(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极其宝贵的“活体研究样本”和“社会行为学数据”,在不断丰富、验证、修正着他对此界低阶修行体系普遍性问题、个体差异以及底层修士思维模式的认知数据库。

同时,这种影响力被严格限制在第七杂役谷这个封闭、底层、不被关注的小圈子内,范围可控,影响有限,完美地满足了他“潜伏研究”、避免过早暴露的需求。他的石屋,从外面看,依旧简陋破败,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

但他的影响力,已如一张无形而细密的蛛网,在这第七杂役谷的底层悄然编织、蔓延,无声地连接起一个个绝望而又不甘的灵魂。

“叶师兄今天……又‘说’了什么吗?”

这句带着期盼的低语,成了收工之后,许多杂役弟子在疲惫的沉默中,暗自交流、互相传递的唯一一抹亮色。

而叶秋,则在这悄然扬名、成为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的过程中,继续着他那宏大、孤独而无比专注的,对天地万物运行之“道”的解析、重构与超越之路。这谷中的悲欢、这微小的声望,于他而言,不过是漫长研究路上,一片值得记录的、独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