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之契约”的理念如同清泉,洗涤了路岩和宋茜因连日奔逃和血腥真相而变得焦灼的心灵,也为他们指明了前行的哲学方向。然而,理念无法直接转化为跨越眼前这片死亡沙海的力量。他们依然被困在这宏伟而悲凉的地底世界,前方是归途,身后是追兵,脚下是吞噬生命的流沙。
基因库的幽蓝光芒恒定地照耀着,提供着生存所需的洁净空气和适宜温度,但这片安全区并非无限。路岩能感觉到,“守夜人”系统在有限度地提供支持,更像是一种对“火种探寻者”的基础保障,而非无条件的庇护。他们必须依靠自己,找到离开的方法。
“索引”中刚刚解锁的几个知识区域,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希望。路岩再次将心神沉入其中,宋茜则在一旁,利用她对符号和图像的天生敏感,协助解读那些晦涩的信息流。
他们寻找的,并非什么毁天灭地的武器或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最实际的东西——如何在沙海中行进。
很快,一个被标注为“环境适应性与基础载具制造”的数据库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里面的知识并非关于飞行器或越野车,而是……生物构造学。
影像展示着史前文明如何利用基因库中封存的特定生物模板,结合现场可获取的材料(主要是沙粒、特定矿物以及……水,哪怕是极其微量的水),通过一种便携式的“生物熔炉”进行快速培育和塑形,制造出适应特定环境的、半生物半机械的“共生载具”。
这些载具拥有生命的某些特性,比如自我修复、能量效率极高、甚至能与环境进行某种程度的互动,但又完全受制造者的精神指令控制,没有独立的意识,更像是一种高度智能的“活体工具”。
其中一种被称为“沙行舟”的载具模板,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它的基础形态参考了沙漠中一种早已灭绝的、名为“沙蠊”的大型节肢动物,拥有宽阔扁平的、适合在沙面上滑行的腹甲,以及多对能够交替划动提供动力的附肢。其外壳由分泌的生物硅胶与沙粒融合而成,坚固而轻便,内部则有简单的腔体可供乘员乘坐,甚至能通过一种仿生薄膜,从空气中极高效地收集微量水汽,维持自身代谢和为乘员提供最低限度的水分补充。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宋茜看着影像中那如同活物般在沙丘间敏捷穿梭的“沙行舟”,喃喃道。这种将生物技术与即时制造结合到如此地步的科技,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
路岩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索引”中不仅提供了模板,还详细标明了制造这种“沙行舟”所需的“生物熔炉”的位置——就在基因库外围的一个附属工坊内。所需的材料,除了沙粒和少量特定矿物(在古河床的沉积物中应该可以找到),最重要的催化媒介,正是水。
水,依然是关键。
他们身上没有任何容器,但路岩想到了一个可能。他示意宋茜跟上,快速返回之前那个干涸河床区域的冲积扇。在那里,他们仔细搜寻,果然在一些板结的石膏状沉积物下方,找到了少量因为地质封存而未曾完全逸散的、纯度极高的结晶水合物。利用“索引”中提供的一种简单加热分解方法,他们小心翼翼地收集到了大约一升的液态水,用一个在废弃工业残骸中找到的、相对完好的金属容器盛放。
这点水,对于穿越茫茫沙海而言杯水车薪,但作为制造“沙漠之舟”的催化剂,或许刚刚够。
带着这宝贵的一升水和收集到的矿物样本,他们回到了基因库旁的附属工坊。工坊内部布满了各种他们无法理解的晶体管道和能量接口,中央则是一个半人高的、如同巨大琥珀般的卵形装置——这就是“生物熔炉”。
按照“索引”的指引,路岩将沙粒、矿物粉末以及那珍贵的一升水,按照特定比例和顺序投入“生物熔炉”顶部的开口。然后,他将手掌按在熔炉侧面一个感应区,集中精神,在脑海中清晰地构想“沙行舟”的完整结构和功能需求。
宋茜也将手按在旁边,贡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主要是那种对“平衡”与“共生”理念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