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宝莲灯:我是爹住? > 第18章 成长掠影:从婴语到童言

第18章 成长掠影:从婴语到童言(1 /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真君神殿的岁月在杨泽咿呀学语和蹒跚学步中,悄然滑过了第二个年头,迈向了第三个春秋。两岁到三岁,这是凡人幼童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飞跃期,对于杨泽而言,更是语言能力与认知世界能力呈爆炸式增长的黄金阶段。

那个曾经只能发出“舅舅”、“狗狗”等简单音节的小肉团,仿佛一夜之间开了窍,词汇量以惊人的速度扩充着。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称呼和需求表达,开始尝试将词语组合成短句,虽然语法常常颠三倒四,发音也依旧带着软糯的奶音,时常混淆平翘舌(比如“吃”说成“ci”),但那强烈的表达欲望,却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澎湃。

清晨,杨泽被窗外仙雀的鸣叫唤醒,一骨碌爬起床,扒着窗沿,指着外面掠过的一只彩羽灵禽,兴奋地回头对刚走进来的杨戬喊道:“舅舅,看!鸟鸟!飞飞!”

看到哮天犬在庭院里追着自己的尾巴转圈解闷,他会拍着手笑喊:“狗狗,笨笨!跑快快,追不到!”

肚子饿了,他会跑到张奶娘身边,扯着她的衣角,眼巴巴地说:“奶奶,泽儿,饿饿,要饭饭!”

这些句子结构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每一个字的蹦出,都标志着他与这个世界沟通能力的巨大进步。他就像个小小的复读机兼实时播报员,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迫不及待地用新学会的语言分享给身边的人,尤其是他最依赖的舅舅。

然而,语言的解锁带来的不仅仅是分享,更是无穷无尽的问题。杨泽的好奇心随着他活动范围和认知边界的扩大而急剧膨胀,他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话痨”和“十万个为什么”。

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杨泽看着窗外沉落的日头,拽着杨戬的袍角,仰起小脸,认真地问:“舅舅,为什么,天会黑?太阳,回家睡觉了吗?”

在花园里玩耍,看着脚下绿油油的草地,他会突然蹲下,揪着一根草叶问:“舅舅,为什么,草是绿的?不能是红的,黄的?”

夜晚,看到天边升起的皎洁明月,他会指着月亮,问题更加天马行空:“舅舅,月亮,圆圆的!上面,真的有,小兔子吗?它吃什么?胡萝卜吗?”

这些问题,有的基于朴素观察,有的充满童真幻想,有的甚至触及了自然规律的边缘,对于一个三岁稚童而言,可谓包罗万象,角度清奇。

面对这如同连珠炮般、层出不穷、且时常超出常规解答范围的问题,司法天神杨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心(至少是表面上的)。他的应对方式也因人(题)而异,颇具特色:

· 简洁解答型: 对于“天为什么黑”这类问题,他会言简意赅地回答:“日升月落,天地常规。”虽然杨泽未必能理解“常规”的深意,但舅舅肯回答,他就很满足。

· 法术演示型: 对于“草为什么是绿的”,杨戬或许会觉得解释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太过复杂(而且这世界未必适用),他会随手摘下一片叶子,法力微吐,让叶子在他掌心依次变幻出红、黄、蓝等多种颜色,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杨泽,颜色是可以改变的,至于为何常态是绿,则留待他自己思考。

· 沉默是金型: 对于“月亮上有没有兔子”这类充满神话色彩的问题,杨戬大多选择沉默以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用那双深邃的眼眸看着提问者,仿佛在说“你猜?” 。然而,杨泽的心声往往已经开始了自问自答的脑内小剧场:“嗯……根据《西游记》记载,月亮上是有广寒宫和玉兔的……不过那是吴承恩写的,这个世界观有没有还不一定呢……说不定月亮就是个巨大的石头球?哎呀,好想去看看啊!” 这些夹杂着现代知识和奇思妙想的心声,倒是让杨戬听得颇觉有趣,成了他繁忙神生中的一抹另类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