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缘由(2 / 2)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把学子们的进步归功于常规教学和自身努力,轻描淡写地挡了回去。

但他心中自然清楚,这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明远之前在嵩阳书院时,讲堂上和与学子交流中带来的那些新颖、深刻的思路冲击。

几位山长又旁敲侧击了几句,见胡永年口风极紧,也只好暂时按下好奇,继续投入紧张的阅卷工作中。

但“嵩阳书院策论教学或有突破”这个疑问的种子,算是种下了。

不过,这世上的秘密,往往最难保守,尤其是在一群年轻气盛、又刚刚经历了一场重大考试、急需放松的学子中间。

当晚,几家书院的一些相熟举子,便相约在府城内一家颇有名气的酒楼小聚。

杯盏交错之间,酒酣耳热之际,话题自然离不开白天的考试。

几轮酒下来,气氛更加热络,彼此间的防备也少了许多。

一位学子便借着敬酒的机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一位来自嵩阳书院的学子:“钱兄,今日策论,大家讨论下来,发觉贵书院的诸位同窗发挥如此出色,尤其是那赈灾安民一题,对策鞭辟入里,让我等好生佩服。莫非……胡山长近来得了什么锦囊妙计,私下传授了不成?还是说嵩阳书院来了什么高人?”

那钱姓举人已是微醺,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得意,又带着点“你问对人了”的神秘笑容,压低声音道:“嘿嘿,王兄,不瞒你说,锦囊妙计谈不上。高人?倒也未必,不过……我等确实是沾了些光。”

“哦?沾光?沾何人的光?既谈及沾光又不是高人,那究竟是何方神圣呢?”那学子立刻追问,同桌其他几位也竖起了耳朵。

钱姓举人打了个酒嗝,压低声音道:“你们可知,几月前,有一位秦陕来的游学举子,曾在敝书院盘桓数日?”

“秦陕来的?莫非是……那位去岁的秦陕解元,王明远王相公?”

“正是此人!”钱姓举人一拍大腿。

“此子虽年轻,但于经义策论,常有惊人之语,见解极为独到!不瞒各位,今日策论所涉‘预、实、疏、惩’诸策,以及那些更具深度的考量,几月前他初至嵩阳,便在胡山长的考校下,于讲堂之上公开阐述过!

虽当时所言与今日考卷所答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路、框架,早已让我等深受启发,私下里更是反复讨论琢磨过!此番考试,不过是将其理解融会贯通,付诸笔端罢了!说来,可不就是沾了他的光?”

他这话一出,在座的几位应天学子顿时恍然,面面相觑,心中暗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嵩阳书院此次策论整体水平显得高出一筹,根子竟在那王明远身上!

“竟是王明远之故……”那位问话的学子喃喃道,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酒桌上的谈话,很快便通过不同渠道,传到了应天书院几位山长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