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你知道‘礼’字怎么写(2 / 2)

家人如果强制要求去国子监,他们就耍赖,打滚---

总之,有简单的谁会折磨自己学那繁体。

方家简易学堂的“学生”队伍在飞速扩张。

终于,各个学堂的老师也坐不住了,再不改变,他们连饭碗可能都没了。

方心姝他们也没闲着,她让工匠连夜赶制活字印刷版,将《千字文》《百家姓》全部改用简体字印刷,成本大降,书价仅为原来的三成。

第一周书价再打八折,方心姝有钱,不怕亏本。可也不能免费送呀!

很快,京城寒门学子争相购买,连一些商户都开始用简体字记账——毕竟,\"面\"字写起来太麻烦,不如直接写\"面\"!

一周后宁皇的圣旨也出来了,圣旨上说:

第一、科举考试允许简体字答卷,三年后全部使用简体字,不再使用繁体字。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不学习简体字,三年后你就没有机会参加科举。

第二、官方文书,仍用正体字,但各州县可自行推广简体字启蒙,三年后全部使用简体字。

这不意味着,如果不学习简体字的官员,你三年后你的官就当到头了。

这也太让那些守旧派气急攻心。

皇帝怎么可以这样!

让方家简易课堂人数暴增。

赵鸿儒等人不甘心,甚至派人去方家学堂捣乱,结果——

有个老学究冲进学堂,大骂“俗字害人”,却被一群孩童围住,奶声奶气地问:“老爷爷,你要讲礼呀!你知道‘礼’字怎么写吗?”

老学究气得胡子直翘,提笔要写繁体“礼”,结果手一抖,墨汁糊了一纸,反倒被孩子们笑话:

“爷爷的字还没我们整齐呢!我们的‘礼’字只有五笔哦!”

说完刷刷就把礼字写出来了。

老学究的枯瘦手指悬在半空,微微发颤。

他盯着纸上那个五笔写就的“礼”字,墨迹未干的笔画如刀锋般凌厉,竟比他用尽腕力写出的“礼”字还要挺拔三分。

“这...这不合规矩...”他喃喃自语,却见对面垂髫小儿已笑嘻嘻又写下三个简体字,笔势如行云流水。

老学究忽然想起六十年前科考场景——自己因写不完《礼运大同篇》的“礼”字,急得汗湿青衫,差点晕倒在号舍...

“若当年...”他喉头滚动,浑浊老眼竟有些发热。

那些挑灯夜战却因书写太慢而名落孙山的记忆,此刻化作一声长叹:“老夫苦练六十载馆阁体,竟不如稚子信手几笔...”

旁边传来清脆童声:“爷爷,您写的“礼”字真好看!就是...”孩童捏着糖葫芦,歪头补刀:“就是比我慢半柱香功夫哩!”

围观人群哄笑起来。

老学究涨红了脸,却鬼使神差般摸出荷包:“小娃,这...这简字帖卖与老夫可好?”

“去那边免费领取,一人一张!”孩子指着方家人的简易书桌。

当夜,赵府书房彻夜亮灯。

管家清晨送茶时,惊见满地废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礼”“学”“国”等简体字。

老爷子的乌纱帽歪在砚台边,而他正用简体字誊写《论语》,嘴里还念叨:“这简体字写起来确实爽利...”

同样的一幕在京城各处上演:

周侍郎躲在书房,对照《正简字谱》重抄《出师表》

国子监博士们偷偷用简体字批注,又心虚地以袖掩面

连最古板的李祭酒,都在帐本里混用了“两”代替“两”。

最绝的是礼部衙门——某日清早,衙役发现所有公文副本都被人重新誊写过。

那些曾痛骂简体字的官员们,此刻对着案头字迹未干的公文面面相觑:

奏折正文仍是端庄繁体,但急报附页已全是简体小字...